咱们打小听的薛刚反唐故事,那叫一个精彩薛仁贵的孙子薛刚,元宵闹花灯时不小心杀了皇子,还把唐高宗李治吓得驾崩了。野心勃勃的武则天趁机夺权,把薛家满门抄斩。薛刚为了报仇,跑到西凉借了百万大军,拥立庐陵王李显反武,最后总算把李唐江山给夺了回来。这情节跌宕起伏,看得人热血沸腾,可你知道吗?这故事里好多都是民间编的,历史上真正反过唐还跟薛家有关的,是薛仁贵的另一个孙子薛嵩,他的人生可比故事里的薛刚还有意思,结局也完全不一样。
先说说薛嵩的出身,他是薛仁贵第五个儿子薛楚玉的儿子,正儿八经的将门之后。从小跟着父亲在燕蓟边境长大,天天看将士们骑马射箭,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练出了一身好本事骑术精湛,射箭百发百中,胳膊劲儿还特别大,能拉开别人拉不动的强弓,活脱脱一副先祖薛仁贵的英气模样。而且薛嵩性格豪爽,说话办事直来直去,一点不扭捏,颇有当年薛家武将的遗风,按说这样的人在朝廷里本该有大作为,可他偏偏生错了时候。那会儿的唐朝,早就不是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玄宗早期开元盛世的样子了。
想当年长安城里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各国使臣都来朝拜,多威风啊!可到了薛嵩年轻的时候,唐玄宗年纪大了,一门心思跟杨贵妃寻欢作乐,要么在华清池泡澡,要么听杨贵妃唱曲儿,朝堂上的事根本不管。大权全落到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手里,这杨国忠没什么真本事,就会仗着妹妹的势力贪污受贿排挤忠臣,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薛嵩看着这一切,心里别提多憋屈了。他空有一身武艺和抱负,却不想跟杨国忠那帮人同流合污,更不屑去阿谀奉承,结果就是官路不通,一身本事没处使。
时间长了,他心里对朝廷的不满也越来越深,总想着能有个机会改变现状,可他一个没权没势的武将后代,又能怎么办呢?机会还真来了,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安禄山带着叛军一路南下,打的就是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薛嵩本来就对朝廷不满,一看这情况,干脆就投奔了安禄山。在叛军里,薛嵩可算找到了用武之地,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刀光剑影里一点不怵,立下了不少战功。
安禄山看这小伙子又能打又实在,特别赏识他,没多久就提拔他当了相州刺史,让他管着一方地盘,这可比在唐朝朝廷里憋屈着强多了。可叛军毕竟是叛军,一开始凭着一股冲劲能打胜仗,时间长了,内部矛盾就出来了安禄山被杀,史思明接着闹,叛军内部互相猜忌自相残杀,战斗力越来越差,渐渐开始节节败退。薛嵩是个聪明人,他看出来叛军早晚要败,要是跟着一条道走到黑,不光自己性命难保,整个薛家都得受牵连。思来想去,他决定为自己为家族留条后路,主动带着相州卫州洺州邢州这四个州的地盘和兵马,归降了唐朝。
朝廷这边,一看薛嵩是名门之后,还主动带着地盘来投诚,心里也挺高兴。毕竟当时安史之乱还没完全平定,正是用人的时候,要是杀了薛嵩,难免会让其他想归降的叛军寒心。所以朝廷不仅没治他的罪,还封他当了昭义节度使,让他继续管着原来的地盘,这下薛嵩从叛将一下子变成了唐朝的一方诸侯,身份来了个大反转。归降后的薛嵩,对朝廷的宽大处理特别感激,心里暗下决心要好好干活,报答朝廷。
他在昭义节度使任上,可没闲着首先整顿吏治,把那些贪污受贿不作为的官员全给换了,提拔了一批有本事肯干事的人然后又关注民生,安史之乱后老百姓过得苦,他就减免赋税,鼓励大家种地养蚕,还修水利建学校,慢慢把战后的烂摊子收拾得有模有样。在他的治理下,昭义镇的老百姓日子渐渐好起来了,街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一派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景象。朝廷看薛嵩干得这么好,也不断给他嘉奖,先后封他为高平郡王检校尚书右仆射,官位比他爷爷薛仁贵父亲薛楚玉都高,真正光宗耀祖了。
大历七年772年,薛嵩走完了他这传奇的一生,享年六十一岁,是妥妥的功臣身份善终,跟薛刚反唐里薛刚满门抄斩颠沛流离的结局比,那可真是天差地别。所以说,民间故事虽然精彩,可跟真实历史比起来,还是有不少出入的。薛嵩这个人,虽然一开始投奔了叛军,可他能审时度势,及时归降,还在后来为唐朝的战后重建立了大功,最后善终,这样的人生才更真实,也更值得咱们去了解毕竟历史不是非黑即白,那些有血有肉有过犹豫也有过担当的人物,才更让人觉得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