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
这座桥主跨1420米,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无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六枝特区至安龙县的车程也从3小时缩短至1.5小时。花江峡谷大桥横跨黔西南州贞丰县与安顺市关岭县交界处,矗立于被称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之上。这里的地形极其复杂,峡谷两岸最窄处仅300米,最宽处达3公里,气候多变、气象复杂。
所以,对抗峡谷强风,就成为了施工中最大的难点。
这里的瞬时风力最高可达强台风级别14级,而且风力的变化十分突然,很多时候上一秒没事,下一秒飓风就冲上来,别说施工,人站在地面上都可能被风刮走。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传统桥梁建设技术显得力不从心。工程师们需要解决的不仅是将建筑材料运送到数百米高的施工现场,还要确保大桥在运营期间能够抵御极端风力的考验。为了征服花江峡谷的强风,建设者引入了前沿科技。
在动工之前,他们就在桥位区应用了多普勒激光雷达监测系统,24小时值守捕捉气流的变化。
这套系统能够获取桥位区域的风速、风向、风攻角等海量风场数据。当强风来袭时,系统能够提前预警,指导施工人员采取避险措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师们也可以通过这些监测数据洞悉风的流动模式,进而开展风洞实验,找到最优的大桥结构形式和抗风措施。基于对风规律的深入研究,工程师们为花江峡谷大桥设计了独特的抗风体系。
他们创新采用流线型钢桁梁与中央稳定板组合抗风体系。
大桥的钢桁梁设计为水滴形截面,这种设计能显著降低风荷载,可降低30%的风阻力。在此基础上,桥梁上下弦增设的稳定板,如同为大桥装上了一对“平衡翼”,可抑制绝大多数横向风振。通过巧妙引导风力,大桥在强风下也能保持稳定。在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中,工程师们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其中,高性能锻焊组合式索鞍的研发应用堪称典范。索鞍是放置在悬索桥主塔顶部的部件,它“扛起”主缆,是关键传力枢纽。
传统铸造索鞍单件重量达上百吨,吊装到距水面近800米高的主塔顶部极为困难。
建设团队首创的锻焊组合式索鞍,比传统索鞍用钢量减少31%,力学性能和稳定性反而提升了30%以上。主缆是悬索桥的“生命线”。花江峡谷大桥的主缆由217根索股组成,每根索股含91根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所有钢丝总长足以绕地球两圈以上。然而,再坚固的大桥、再精妙的设计,也不可能完美应对所有环境变化,所以建设者还在索股中植入了“智慧缆索”,可实时感知桥梁健康状态。
这些内置光纤光栅的传感器,犹如大桥的“神经系统”,能24小时动态监控主缆的应力、温度与湿度等数据。
当湿度超过64%时,系统会自动打开除湿机,有效预防封闭空间内冷凝水导致的锈蚀风险,为大桥百年寿命保驾护航。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复杂艰险的喀斯特峡谷地带桥梁建造技术稳居世界领先水平。这项工程获得的21项授权专利,已将多项技术成果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这座大桥将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将成为展示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的标志性工程,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提供宝贵的 “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