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不要过度担心别人会超过你”》1.你会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吗?任何一种群居动

光亮情感 2023-12-27 22:38:15

《“建议:不要过度担心别人会超过你”》

1.

你会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吗?

任何一种群居动物,都会发展出类似金字塔结构的社会支配等级。任何一个发展出支配等级的群体,都存在一种生存本能:

通过比较,来寻找自己在这一结构中的位置,而后表现出这个位置上该有的言行举止。

我们可以在散养的家禽之中,捕捉到食物的啄食顺序——也即社会支配等级。社会等级高的,有进食优先权。若有地位较低的家禽违反此原则,将会被啄咬警告。

我们也可以从狼群中、蜜蜂中、黑猩猩群体中,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群居动物之中,观察到这一现象。

在生活的大部分时候,人们都会对啄食顺序避而不谈。但这并不影响啄食顺序的客观存在。

被超越往往意味着层级的下降。而层级的下降则意味着,自己会得到更少的社会资源。

我们会因此而恐惧。

这种恐惧并不由理智主导。事实上,在大部分时候,我们都难以觉察它的存在。我们只是会感到不适。因为它深深刻在我们的生物本能之中。

社交网络的发达,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窥探到他人的生活。

距离遥远的存在——譬如某个明星、企业家,又或者是底层崛起的普通人,即使是在分享自己的高光时刻,我们也很难会感到压力。因为我们默认那与自己的群体并不相关。

可当看到身边的朋友在分享自己的高光时刻,分享自己的生活——即使我们明知那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甚至是过度美化之后的生活,也总是难免焦灼不安。

这种不安是正常的。

它意味着你的本能在试图帮助你。

但这种不安却是无益的。

和所有本能一样,至多能帮助我们活下来,却无法让我们活得更好,更喜悦,更快抵达真正的目的——如果听从本能就能得到健康,那么摆在商店最热销位置的就不该是巧克力饼干,而是新鲜的蔬菜。

2。

幸好,在本能之外,我们还拥有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切。

而想要得到这种智慧,并不在于向外去寻找什么,而是向内停止什么。

你需要做的,只是停止“我”这个概念的过度运作,智慧自然就会来临。

“我”被放大并不是一件好事。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会激活一个人大脑的默认网络,因此会变得更盲目冲动、不计后果,更愿意及时享乐而非未雨绸缪。

当我们感觉自己成功,“我”会被放大;当我们感觉自己失败,“我”同样会被放大。

只要我们想到了“我”、在意“我”,就无法阻止默认网络的活跃。

避免默认网络的过度活跃,是“无我”之所以被佛陀提倡的原因。没有一个“我”得到了什么,没有一个“我”失去了什么。这一强力的认知,从根本上消除了导致愚昧发生的条件。

不在乎我的得失,或者说,无我,并不是不在乎利弊。恰恰相反,它能让我们更好的驾驭利弊,去做那些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好处的事,而非那些短暂给自己带来快感,但长期看来却会消耗自身的事。

比如一些众所周知的,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的坏习惯。游戏、酒精、暴饮暴食,等等。

又或者那些看起来重要的忧虑,但事实上即使不去关注,也丝毫不影响生活,甚至只要停止,生活就会变得更好的事。

比如在意他人的看法,仇恨或者嫉妒。

3.

停止“我”这个概念的过度运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个是投入在当下里。在吃饭的时候专注吃饭,在读书的时候专注读书,在呼吸的时候专注呼吸,在倾听的时候专注倾听。

我非我,而是对境之物。我不在,而又无处不在。这种简单的投入当下,可以真正放大一个人的生命体验。

投入当下的体验是普遍存在的。哪怕只是一个瞬间。因此,只需要回忆过去,我们不必过多论证,就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

当“我”被淡化,当我们“忘我”,我们反而能更好地学习、爱人或者工作。并因此真正有所收获。

如今我们理解了无我之所以有效的根本,因此,即使在有所收获的时候,同样要学会把那个“我”淡化。

把收获的你,当做本来的你。把失去的你,也当做本来的你。

既然是本来,便无所谓得失。

既然无所谓得失,便没有一个“我”在得失。

既然没有一个“我”在得失,便不容易强化那个“我”。继而在有所得后,不会因为想到“我有所得”,而有所失;在有所失后,不会因为想到“我有所失”,而失去对那些能够改变现状的正确之事的判断力和行动力。

停止将“我”放大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感恩他人。

感恩对方的存在,感恩对方的成功,感恩他做了这样的好事。又或者仅仅只是感恩他的存在。

继而拓展到感恩身边的一切。

哪怕是你的敌人。

如此一来,那个“我”,便会因为你停止了对其感受的执著,失去不断放大自身的精神食粮。

4.

最后,不要过度担心别人会超过你。那只会让你变得愚昧。

真诚地祝福他人,而后专注当下。你必然会开启智慧。

0 阅读:0
光亮情感

光亮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