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英国罗罗公司著名发动机工程师斯坦利·胡克受邀到访中国——罗罗希望寻求向中国出售发动机的机会,而当时的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也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希望能够通过引进罗罗产品实现装备水平的提升。到中国后,胡克细心地观察和了解中国,写下了不少记录文字,很有趣,这些文字在他的自传式专著《Not Much of An Enginner》中都有收录,而这本如今有中译本。胡克访问了中国沈阳航空发动机公司,他回忆说,在沈阳的工厂里差不多有一万名工人,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这里的主要产品是两型战斗机发动机,一个是涡喷6,苏联RD-9B的仿制品,另一个是涡喷7,苏联R-11的仿制品。考虑到中苏合作关系的破裂,尽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但工厂还是缺乏具体的工程和设计经验,也缺乏设计师或有经验的工程师。结果就是,工厂虽然能力生产出完美的发动机,但是如果发动机服役时出现任何故障的话,他们就没办法处理。因此他们只能把发动机的寿命降低到100—200小时,他们产出的大量零件被用于生产备用发动机,以替换那些出现故障的发动机。他们向胡克展示了近些年遇到的一些突出的故障问题。一个问题是,涡喷7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枞树型榫头的特定位置总是容易产生微小的裂缝,然后完全断掉,整个涡轮叶片在发动机罩内到处乱飞,这对于只有一台发动机的超音速战斗机来说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胡克知道,这个枞树榫头的设计制造有不少讲究,难度也较大,于是答应给工厂提供罗罗“斯贝”发动机涡轮叶片根部的详细工程图纸用于参考。在胡克看来,中国应该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因为中国已经有不少“斯贝”发动机——它们被装在中国使用的“三叉戟”飞机上。而事实上,中国的民用和军事航空似乎是完全隔离开的,相互之间密不透风,他们不知道可以在民用发动机上找到军用发动机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听到胡克这一建议,工厂方面表示感激。一年后,工厂给我展示了他们制造的“斯贝”型叶根,说改进后的根部性能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