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 药食同源目录汇总(2023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许多食物可以解除病痛,又可以果腹,食后身强力壮,这就是中翳所谓的药食同源。
我国第一部医典《黄帝内经》早就记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意思是各种食物都有养生的作用,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和搭配。
汉代名医张仲景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食物疗法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唐宋时期,食疗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应用。
唐代《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yao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唐代《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yao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唐代医圣孙思邈首次将食疗列为专篇,他在《千金•食治方》中写道:“安身之本,秘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若能用食平疴减欲获得zhi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孙思邈的这一段论述,把食物和yao物的不同作用讲得很透彻。
他的弟子孟选在《千金•食治方》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许多食物药,写成了《补养方》一书。此书集唐以前食疗之大成,共3卷138条,后经孟选弟子张鼎增补89条,易名《食疗本草》,成为中国第一部以食疗命名的专著。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食疗的重视仍然不减。
通过了解不同食物的属性、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人们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我的防护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