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止痛第一方:若其他止痛方无效,皆可用这个中药方加减治疗!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是汉代医圣张仲景的著名方剂,由白芍和炙甘草组成,药虽两味但结构严谨,配伍精妙,被后世医家视为极为推崇的祖方。它具有缓急止痛的功能,原治太阳病误服桂枝汤而使阴阳皆伤,经治疗阳虽恢复但营阴不足,无以养筋致使脚筋脉挛急之证。芍药甘草汤被誉为治痛第一方。
芍药甘草汤是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由白芍和炙甘草组成,药虽两味但结构严谨,配伍精妙,乃后世医家极为推崇的祖方,临证应用极广。
功能:缓急止痛。原治太阳病误服桂枝汤而使阴阳皆伤;经治疗阳虽恢复,而营阴不足,无以养筋致使脚筋脉挛急之证。
芍药甘草汤堪称治痛第一方。芍药甘草汤是治疗“脚挛急”的主方。古人称小腿为脚,“脚挛急” 为小腿曲伸不利,即是今之腓肠肌痉挛。《朱氏集验方》记载芍药甘草汤治疗脚弱无力,行步艰难,又名去杖汤。
无论人体上下内外诸般痛症,均可用此方为主,随证加味。
头痛加川芎、白芷;
项背痛加葛根;
上肢痛加羌活、桂枝、桑枝;
下肢及脚板(跟)痛加独活、牛膝、木瓜;
腰腿痛加桑寄生、杜仲、续断、当归、鸡血藤;
胸痛加桔梗、枳壳、橘络、丝瓜络;
胁痛加柴胡、枳实、延胡索、川楝子;
气虚合补中益气汤方;
血虚合四物汤方;
阳虚合附子汤;
芍药不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药用,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
中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药的根,它是镇痉、镇痛、通经药。对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等病症有效。一般都用芍药栽培种的根作白芍。
野生的芍药因其根瘦小,仅作赤芍出售。中药的赤芍为草芍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泻肝火之效,主治月经不调、痰滞腹痛、关节肿痛、胸痛、肋痛等症。
由于芍药药物配伍的不同,在各方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各不同。倘能配伍恰当,相须相使,即可获得良效。
一、芍药配熟地
芍药配熟地见著于四物汤。四物汤补血滋阴,通治血证百病,一切补血诸方皆可由此化裁。肝主藏血,赖肾水以涵之,补血者当求之肝肾,白芍配熟地正合此意。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养血。乙癸同源,肝肾并补,最为妇科临床常用。
如气血亏虚,或少女发育偏迟,月经衍期,经量少而色淡者,可用四物,取芍、地为主药,常用熟地30克(脾胃不佳者改用炭),炒白芍12克,大补阴血,益肾生精。
二、芍药配当归
当归补血和血,芍药和血敛阴,临床治疗血气不足、气血失调之证,经常二药等量相配。如血虚症象明显,则当归可倍用。但对月经早期患者,一般又须避用,因为当归具活血之性,虽有白芍之“守”,也徒无益而有害。《金匮》当归芍药散治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取当归配白芍以养血安胎。对于气血不足之胎动不安,也可用当归12克、炒白芍12克复方治之。
三、芍药配川芎
川芎为血中气药,能化瘀滞,开血郁,上行头目,下达血海。血之壅者,必赖辛之为散,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气为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白芍与川芎各用9克(二药均微炒)治理气机不调、月经先后不匀、来潮不畅者,能调整月事。如月经量多,用炒白芍12克,炒川芎4.5克,则动中有守,也无妨碍。
四、芍药配桂枝
桂枝辛甘而温,气薄升浮;芍药和营养血,《伤寒论》桂枝汤取桂枝、芍药等量配伍,一动一静,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为仲景群方之冠。《医宗金鉴》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五、芍药配柴胡
芍药配柴胡之用,最得力于《和剂局方》之逍遥散。逍遥散为肝郁血虚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属木而性喜条达。妇人以血为本,常不足于血而有余于气。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柔和,则肝气横逆,胁痛寒热等证最为多见。逍遥散以白芍养血以涵肝之体,配柴胡辛散以顺肝之性,治法最合《内经》“木郁达之”之旨。
临床以柴胡、白芍配香附、八月札、郁金、橘叶等用于经前乳胀、乳房结块疼痛及肝郁乳汁不行等证都甚应手。
六、芍药配黄芩
芍药配黄芩,始见于《伤寒论》之芍药汤,仲景用此调治太阳少阳合病之下利腹痛。方用黄芩以泄大肠之热,配芍药以益太阴之虚,虽下利而又须补中也。妊娠胃热或孕后脾虚下陷而成泄痢,胃热肝气上冲等症,取芍药能开血分之结,协黄芩以泄血分之热,或可少佐白术、川连。
若早孕肝胆之火上越,胎火犯胃,恶阻呕吐,也可用炒白芍9克、黄芩12克。白芍酸敛以益肝阴,黄芩苦寒以泻胎火,相互并用,泻火而不伤胎,养正而不滞气。
七、芍药配大黄
《伤寒论》治太阳病腹满而大实痛,法有桂枝加大黄汤,重用芍药配大黄下积和营而止腹痛。芍药入营分,活血行瘀,色赤者为宜;大黄入血分,逐瘀行滞,炒制者擅长。临床以赤芍12克配制大黄6克及清热破气行瘀之品,治急慢性盆腔炎,发热起伏,下腹疼痛,以及附件增厚痞块或索状物,伴经行量少、色黑者,清热消瘀,破气行滞,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八、芍药配附子
肾中真阳能温煦五脏阴气,助长脏腑气血。若是阴凝寒客,或真阳式微,用附子可回阳逐寒,配芍药和营止痛。临床治寒凝胞络之痛经,用附子5克配芍药12克,取附子辛温大热、祛寒壮阳,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芍药酸敛益阴,兼能缓附子辛热燥烈,使温阳驱寒而不伤阴动血。
九、芍药配白术
肝藏血而脾统血。白术健脾运、促生化,使气血充盈而统之;白芍补肝敛阴而藏之。临床对肝脾二脏失职所致的经多、经行缠绵难净,可重用炒白术、炒白芍各24克至30克,再酌加荷叶炭、藕节、血余等品。敛阴补血,止血而不留瘀,使旧瘀自化,新血自生。
芍药配白术,成方见于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名白术芍药散)。
十、芍药配荷叶
血崩症有塞流、澄源、复旧三步治法,但总以止血为急务。《济阴纲目》眉批谈及:“止血之中,须寓清凉,而清凉之中,又须破瘀解结。”炒芍药与荷叶各30克,功能敛阴清肝,有潜移默化之力。
荷叶入心、肝、脾三经,升发清阳,凉血止血;荷筋有去瘀生新之利,而无留寇之弊。治疗血热型经多、崩漏等症均能改善症势。桑叶亦可代之。《本草从新》谓桑叶“滋燥凉血止血”。芍药桑叶相配,《傅青主女科》清海丸已有成法。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又益阴,故亦为标本双顾之法。
十一、芍药配枸杞子
芍药酸寒入肝,专敛阴柔肝;枸杞子养肝滋肾。一敛一滋配伍,能抑厥阴木郁风动之势。凡更年期综合征,阴虚阳亢,或经行过多,或血热崩漏,均可致血去阴伤,临床见口干、头目眩晕、心悸、失眠等症。生白芍、枸杞子各用15克,可使阴血复、肝阳平。
十二、芍药配何首乌
何首乌不寒不燥,也不滋腻,是养血益肝、固精补肾良药。生白芍15克,何首乌、首乌藤各30克,补肝益肾,子母相生。临床对肝肾阴亏、血虚所致之头晕、腰膝酸软、筋骨酸痛、遗精、崩带等症,能较好地改善症状。长期服用,能长精神、益营血。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之失眠,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十三、白芍配合欢皮
合欢,《本草汇言》言其有“开达五神,消除五志之妙”;《本草求真》又说有“补益怡悦五志之妙”。临床对荣血亏虚的心神不安、精神恍惚、绝育后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精神抑郁症,用炒白芍15~30克、合欢皮9克,养心滋阴、益血柔肝,能使精神欢畅、喜悦。心神安则焦虑除;肝血充则忿火平;使烦躁易怒、紧张状态得以改善。
十四、芍药配钩藤
阴血耗损,肝木失养,木能生火,又能生风。临床对胎前肝阳偏亢之高血压眩晕者,用生白芍与钩藤配伍,各用15克,具有缓肝之急以熄风、滋阴之液以驱热的作用,加用羚羊角,可预防子痫、治疗重症抽搐昏迷等症。
十五、芍药配槐米
肝为藏血之脏,热邪袭之,则有耗血动血之变,上为吐衄,下则崩漏、下血。槐米苦凉入肝、大肠二经,功能清热、凉血、止血,为治血症崩漏要药。芍药生用柔肝而育阴,与槐米相伍,凉肝而清血热。临床用以治疗血虚肝旺之月经早期,能起凉血调经作用。治肝火上炎致妇女倒经、崩中者,酌加达下之品,如牛膝,能使火激逆行之血,循经下行血海,月水可按时而下。若治血热型崩漏,以杭白芍15克配槐米9克,对伴有高血压史患者更有卓效。
十六、芍药配鹿含草
鹿含草味甘苦、性温,入肝肾二经,功能补虚益肾,用治各种出血之症。在临床上用治先崩后漏之症,肝脾失职、气不摄血致经行淋漓不净,于益气之品中加用杭白芍、鹿含草各15克,每获良效。又用玉屏风散加杭白芍9克、鹿含草15克,用治数例久汗不止,也获良效。
本文所涉及到各类中成药、药方、验方仅做中医知识分享,不作为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擅自试方,后果自负。
#药子陌美好生活健康频道[超话]##医案分享##健康生活##广州[超话]##日常[超话]##健康管理##医学科普##中医养生##健康##生活医学养生##健康养生##疾病预防##高血压##玉兰中医##治愈系##健康生活##抗衰老##张药勤生命健康管理##旨溶片溶血栓斑块##生活医学##生活医学养生##张药勤三高调理,慢性病调理##健康科普##生活医学##健康小知识##健康生活##健康##健康科普##中医养生##中医[超话]##科普大作战##涨姿势##冷知识##科普一下##中医经典医案分享##黄帝内经[超话]##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关注身体健康##中医养生知识健康养生##日常[超话]##老中医健康养生##中医式生活##健康养生知识##中医式生活##向国医经典致敬##我的防护手册##中医式生活#
用户13xxx03
[赞][赞][赞]
用户11xxx39
[赞]
用户11xxx39
[点赞]
欢乐马
👍🌹
了百了-
中医眼里没有具体的东西,中药材在他们眼里也就是一堆被定义的性状、属性。根据这些性状、属性和服用后的个人主观感受,无端想象其药效,并被古代医神药圣写进经典固化。那些被认为具有药效的动植物、器物只是承载其臆想药效、属性、性状的载体,从来不是中医具体研究到对象。中医只是研究把各类固化了药效、属性、性状的药材进行配比组合来治病。而中医对“病”的定义更是简单粗暴,几乎都是先下定义,按照阴阳五行大法安排好“五脏六腑”的任务,根据表象观察,把病因归入到哪一方面出了问题,然把配比组合的药物拿出来“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