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半夜,中国驻喀麦隆使馆门前忽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使馆代办惊的急忙从床上爬起来:不好,要变天了! 4月的喀麦隆,鸟语花香。坐落在丘陵半山腰间的首都雅温得一派明媚风光。满街的花树以其绚丽的风姿把山城装点得分外俏美。山城呈现出一片宁静、悠闲的景色。 6日凌晨3时许,人们都在沉睡中,万籁俱寂。突然几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顿时枪炮声大作。使馆临时代办杨永瑞急忙翻身下床,直奔楼顶,发现枪声来自左前方的一个山头上的总统府。 那里平时夜间灯火通明,把全部由大理石建造的大厦照得一片辉煌,现在却是昏暗一片。只见无后坐力炮、迫击炮的炮弹及各种轻火器的子弹闪出道道曳光划破夜空。 隆隆的战车声,狂叫的厮杀声不绝于耳。一辆辆军用卡车满载荷枪实弹的士兵从使馆门前呼啸而过,他们乱放枪,子弹打得街道两旁的树叶哗哗直响。 杨永瑞顿时意识到,可能要变天了!他当即爬起来,往会议室奔,这时使馆其他工作人员也已不约而同的到来。 众人立即研究情况,商讨对策。几个人立即打开的收音机,果然,根据喀电台和法国电台广播,报道是卫队里面出现了叛军,想要推翻保罗·比亚总统。此时叛军已将总统府团团围困,正在发动猛烈攻击。总统卫队进行着顽强的抵抗。 比亚总统已躲进地下室。该地下室据说是按抗击原子弹爆炸的强度建造的,里面是一个作战指挥部,装备着先进的电子通讯设备,储备着大量的食物和饮用水。总统卫队是由法国人、以色列人训练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 杨永瑞判断,局势可能会僵持一阵子。他果断布置了任务。首要是保障使馆和人员安全,特别是机要部位的绝对安全,随时做好应变准备;保持同国内的通讯联系,增加联络时间;加强院内人员巡逻,防止散兵游勇进入使馆。 与此同时,他们还同住在使馆外的商务处、经参处电话联系,得悉他们安然无恙。为防止不必要的伤亡,请他们不要轻易外出,且同使馆保持联系。 但当杨永瑞拨打由中国援建的喀文化宫时,却无人接。大家心情忐忑不安,关心着援建人员的安危。因天色还黑,街上情况不明,不能贸然外出,只好等待天明再说。 天亮后,杨永瑞决定出去找他们,不巧的是,挂有使馆牌照的车被送去维修了,没在使馆。杨永瑞只能乘坐一辆普通牌照的汽车和几个记者一起驶出使馆大门。 汽车刚出门,枪声、炮声时紧时松,流弹满天飞舞,杨永瑞几人也顾不得了,只想尽可能靠近战线前沿去了解第一手情况,但通往总统府所有路口均被卡死,不让通过。 当我们路过喀武装部队部时,隔墙望去,院内临时筑起的掩体内趴满了士兵,车刚到大门口,突然从门内冲出一群持冲锋枪的士兵,手指扳着枪机,嘴里叽哩呱啦喊着杨永瑞几人不懂的话。 记者欧玉成急中生智,当即开车门出来,用法语说:“我们是中国人。”士兵们一看是中国人,顿时态度就软了下来,但摆着手让我们离开。我们只得返回原路,又转弯向喀电视台方向驶去。可是那里正在激战,枪炮声震耳欲聋,流弹嗖嗖地从头上飞过。无奈,杨永瑞只好乘车返回使馆。 刚下车,工作人员就急急忙忙的来报告:使馆中弹了!杨永瑞一惊,细问之下,才得知,原来是厨师小肖早起为大家准备早餐,发现案板上有一颗亮晶晶的子弹头,抬头查看是从天花板上落进来的,房顶被打穿一个洞,露出蓝蓝的天空。这显然是枪战时的流弹,幸亏当时厨师还没进厨房去做饭,否则不知会出现什么事故呢! 好在是虚惊一场,但是杨永瑞还是有些后怕,思来想去,杨永瑞决定让大家比较安全的休息室,没事不要乱走动。吃了几口饭,大使司机姜志才找到杨永瑞,原来他把馆长车弄回来了。 杨永瑞喜出望外,要他开车外出,问他怕不怕。他过去当过兵毫不犹豫的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要到哪儿我就开到哪儿!”听他这番话,杨永瑞心里很踏实。 杨永瑞坐上馆长车,把旗挂好就开出大门。这时,总统府周围的枪炮声再次激烈响起,从里面打出的反击炮弹不断在使馆前面的沟中爆炸,发出闷雷似的声响,他们绕着路向文化宫驶去。居然一路无阻。途中遇到一些士兵,他们眼睁睁看着飘着中国使馆的汽车飞驶而过,有的士兵习惯地抬手致敬。 汽车终于爬上了坐落在一座山头上的文化宫。车刚进院还未停稳,技术组的工作人员都冲出来,看到他们安然无恙,杨永瑞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一再嘱咐大家要注意安全,不要轻易外出。工作人员告诉杨永瑞,战斗激烈时,他们都躲进地下室,故还安全。杨永瑞在那里坐了一会儿,记录了一些情况,就返回使馆了。 经过一天多的激战,叛军在两面夹击下被比亚总统的卫队消灭,但是余波还在,市内大小商店全都关门,白天夜间冷枪乱响,人心惶惶,稀少的几个行人匆忙走过,一种不祥的气氛笼罩着全城。
1984年半夜,中国驻喀麦隆使馆门前忽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使馆代办惊的急忙从床上
昊昊评历史
2023-11-19 11:01:37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