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筑牢安全防线:“十四五”期间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实现跨越式升级

2025年9月2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清晰勾勒出“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图景

2025年9月2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清晰勾勒出“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图景。一系列扎实的举措与显著成效表明,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方面的能力已跃上新台阶。

打通“生命线”:立体化应急保障网络初步建成

面对极端灾害时常导致的“断路、断网、断电”困境,应急管理部门着力构建了一张空天地一体化的韧性保障网。

在通信方面,策略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置的转变。大量大中型无人机通信平台、便携式应急通信基站和卫星电话,被精准部署于全国高风险区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超过10.2万个地处偏远、易受灾害侵袭的村庄,如今都有了可靠的“保底”通信手段,确保了灾情信息不再孤悬。

在物资投送环节,空中走廊的开拓成为亮点。通过在偏远易灾地区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直升机起降点,并建立社会力量无人机协同应急机制,救援力量和关键物资的投送方式突破了地理限制,实现了从“翻山越岭”到“快速直达”的转变。

与此同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也更加厚实。与“十三五”末期相比,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大幅增长39.6%,省、市、县三级储备库基本实现全覆盖。更为关键的是,一套高效的物资联动调拨机制和快速通行渠道得以建立,确保关键时刻物资能调得出、运得快、用得上。

抢占先机:地震预警与工程防御构筑“安全盾”

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在会上介绍,我国已成功建成并稳定运行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这套系统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前提供秒级预警,覆盖了全国重点危险区90%以上的区域,其发布的分钟级烈度速报报告,如同为抗震救灾决策装上了“导航”。

据统计,该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已成功对359次4级以上地震发出预警信息。这几秒到几十秒的宝贵时间,不仅为社会公众紧急避险提供了窗口,也为高速行驶的高铁、高精度的制造业生产线等特殊行业采取自动应急处置措施赢得了主动。

“十四五”期间,我国还首次对全国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实施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进了四川、云南、新疆等地震高烈度区229个重点区县的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践证明,经过加固的房屋在后续多次实际地震中表现良好,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

聚焦民生:专项治理精准化解身边安全隐患

应急管理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保障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安全感上。全国范围内正在深入推进的电动自行车、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建筑保温材料三大“全链条”安全隐患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关系千家万户的电动自行车安全为例,通过严格管控进楼入户充电等危险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改装,全面提升产品安全标准,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相关火灾月均发生率已从整治初期的每百万辆5.6起,明显下降至2起。尤为重要的是,电动自行车火灾导致的人员伤亡数量,较整治前大幅下降了86%,民生安全得到切实维护。

在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科技兴安成为主旋律。2021年至2024年,矿山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年均值较“十三五”时期分别下降近三成。远程监察执法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对万余矿次的安全“云端体检”,及时发现并化解了4.2万余条问题隐患。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的数量从2020年的494个激增至当前的1930个,智能化开采正从愿景走向常态,深刻改变着矿山安全的面貌。

“十四五”的实践表明,通过体系化建设、科技赋能和精准治理,中国正稳步迈向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