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断剑录——“兵仙”韩信传第十九章 蒯通劝反·韩信忠汉

第十九章:蒯通劝反·韩信忠汉再说项羽,得知大将龙且战死,震惊与恐惧交织,心中隐隐感到局势已开始对自己极为不利。他深知韩信

第十九章:蒯通劝反·韩信忠汉

再说项羽,得知大将龙且战死,震惊与恐惧交织,心中隐隐感到局势已开始对自己极为不利。他深知韩信此时手握重兵,占据齐国,已然成为楚汉相争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为了挽回颓势,项羽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和韩信交好的盱眙人武涉前往齐国游说韩信。

“齐王,天下百姓遭受秦朝暴政之苦已久,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秦朝。秦朝被推翻后,按照功劳分割土地,分封诸侯,让士兵们得以休养生息。可如今,汉王刘邦却再次兴兵东进,侵犯他人的封地,抢夺他人的土地。他已经攻破三秦之地,又引兵出关,收拢诸侯的军队向东攻打楚国。他的野心昭然若揭,不吞并整个天下,就绝不会罢休,其贪婪不知满足竟到了如此地步。”在韩信营帐中,涉一边说,一边观察着韩信的神色,只见韩信微微皱眉,认真地听着。

武涉见状,继续说道:“而且汉王这个人实在不可信任。他曾多次落入项王的手中,性命皆在项王一念之间。项王怜悯他,才一次次放过他,可他一旦逃脱,就立刻违背约定,再次攻打项王,其背信弃义的行径令人发指。如今,您虽自认为与汉王交情深厚,为他尽心尽力地用兵作战,但最终恐怕还是会被他所擒获。您之所以能安然无恙至今,不过是因为项王还在。如今楚汉二王相争的局势,决定权其实在您手中。您若向右投靠汉王,汉王便能取胜;您若向左投靠项王,项王便能取胜。倘若项王今日灭亡,那么接下来被攻取的就会是您。您与项王也曾有旧情,为何不反叛汉王,与楚国联合,三家瓜分天下,各自称王呢?现在若错过了这个时机,而坚定地跟随汉王攻打楚国,难道智者就该如此行事吗?”武涉言辞恳切,眼中满是期待,希望韩信能被他说服。

韩信听完,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然后起身,对着武涉拱手行礼,郑重地说道:“先生,您的话我已明白。想当初,我在项王麾下时,官职不过是个郎中,地位也仅仅是个持戟的卫士,我的进言不被听取,计谋也不被采用,所以我才离开楚国,归附汉王。汉王对我极为信任,他授予我上将军的大印,让我统领数万大军,他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自己的食物让给我吃,对我的进言言听计从,对我的计策也都采纳施行,所以我才有了如今的成就。汉王如此深深地信任我,我若背叛他,那是不祥之举,即便死我也不会改变心意。还请先生代我向项王致谢,表明我的心意。”

武涉听了韩信的这番话,心中暗暗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的游说失败了。但他也不得不佩服韩信的忠义,只能无奈地告辞,返回楚国向项羽复命。而韩信的这一决定,也让楚汉相争的局势愈发朝着刘邦有利的方向发展 。

武涉离开后,谋士蒯彻敏锐地察觉到,当下天下局势的关键,全然掌握在韩信手中。他深知,这是一次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契机,若韩信能听从自己的建议,天下格局必将为之改变。于是,蒯彻精心准备一番,怀着十足的信心,前去面见韩信。

蒯彻见到韩信,先是仔细端详了一番,随后脸上露出神秘莫测的笑容,缓缓说道:“齐王,我精通相术,今日观您之面相,不过封侯之相,且日后还恐有诸多危机,难以安稳度日。但再观您的背相,那可就显贵至极,难以言表。” 韩信听闻,心中好奇不已,不禁皱眉问道:“先生这话究竟是何意?还请明示。”

蒯彻向前一步,双手在空中有力地比划着,神色变得愈发郑重,目光紧紧盯着韩信,说道:“楚人从彭城起兵,一路攻至荥阳,然而却在京、索之地陷入困境,又被阻拦在成皋。汉王统兵数十万,凭借巩、洛的险要地势,却依旧兵败荥阳,在成皋受伤,只能狼狈地逃到宛县、叶县之间,这便是所谓的智谋与勇力皆被困住。如今,楚汉相争,双方疲惫不堪,正是您的机会。”

说到此处,蒯彻猛地举起右手,握拳一挥,仿佛要将眼前的局势彻底扭转,“不如让楚、汉同时存在下去,您与他们三分天下。以您的贤能圣明,再加上手中强大的军队,足以迫使燕、赵两国屈从。而后,您为天下百姓请命,削减大国的势力,增强弱小的诸侯,分封诸侯,如此一来,天下必然归服于齐。” 蒯彻说得慷慨激昂,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将军可曾想过,”蒯彻拂去袖间雪花,指尖点在《孙子兵法·势篇》“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处,“您如今就像这蓄势的鸷鸟,稍有不慎,便会折翼于牢笼?”

韩信抬眼,见蒯彻腰间悬着的鱼肠剑鞘上,新刻了“纵横”二字。忽然想起母亲藏在灶台的《吴越春秋》——当年他曾对着鱼肠剑的插图发呆,幻想有朝一日仗剑天下。此时临淄王府的铜炉里焚着沉水香,却驱不散帐内的寒意。

“先生又要谈‘三分天下’?”他指腹摩挲着竹简上“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批注,“我非项羽,不擅背约。”

蒯彻突然掷出一卷《越绝书》,书页在“范蠡乘舟”处哗啦展开:“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用范蠡而灭吴,事成则烹文种。将军熟读《六韬》,岂不知‘兔死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他抓起案头算筹,摆成“鼎”卦,“今您功无二于天下,名震诸侯,所谓‘震主者身危’,此理古今同然。”

韩信的手指停在“信”字批注上,想起刘邦在汉中解下自己的锦袍披在他身上的温度。“陛下与句践不同,”他的声音混着雪粒敲打窗纸的声响,“当年在荥阳,他推食食我,解衣衣我,此等知遇,非君臣,更似父兄。”

“父兄?”蒯彻冷笑,用算筹敲了敲“鼎”卦第四爻,“昔者项梁待您如子,却只给执戟之位;如今刘邦待您如弟,却夺您齐王印玺。这‘父兄之爱’,不过是帝王权术的糖衣。”

窗外的雪突然变大,烛火被穿堂风扯得明灭不定。韩信摸出贴身收藏的汉王手诏,绢帛上“韩信亲启”四字已被汗水浸得发皱。“先生可知,”他的指尖划过“共分天下”的朱批,“我第一次见陛下,他正在洗脚,却让夏侯婴亲自为我松绑。这种礼遇,项梁从未给过。”

蒯彻的鱼肠剑鞘轻磕书案,发出清越鸣响:“《孙子兵法·九地篇》云‘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陛下与您,不过是同舟共济的吴越人,风停之后,便是刀兵相向之时。”

“即便如此,”韩信的声音突然低哑,“我也愿做这把刀。”他展开《汉中对》抄本,上面还留着萧何的修改笔迹,“当年在拜将坛,我对陛下说‘愿东向以争天下’,如今天下将定,若背之,与小人何异?”

蒯彻忽然起身,推开窗指向北斗七星:“将军看天权星,其芒直指齐地,此乃‘布衣为天子’之兆!当年您在井陉背水列阵,不正是应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星象?如今这星象,该应在‘自立为王’了!”

韩信望着星空,想起母亲坟前老叟说的“血祭王侯穴”。天权星的光芒落在他掌心的箭疤上,那是十三岁替幼童挡弩箭留下的印记。“先生知我善用兵,却不知我为何用兵。”他的声音混着雪粒坠入深潭般的寂静,“我不为王侯,不为天下,只为让漂母那样的百姓,不再饿肚子;让钻胯那样的羞辱,不再发生。这天下若姓韩,与姓项、姓刘,又有何不同?”

蒯彻的鱼肠剑突然出鞘三寸,寒芒映出韩信眼底的决绝:“您这是用‘仁’字作茧自缚!《六韬·武韬》云‘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您不争,自有他人争!”

韩信摇头,将汉王手诏折成纸船,放入案头水盆:“当年在淮阴河边,我钓鱼换粟米,漂母说‘钓鱼需耐心,做人需忠心’。如今我这竿鱼线,早已交给陛下了。”

蒯彻沉默良久,从袖中摸出一块粟饼,饼上还留着啮齿类啃食的痕迹:“这是我在淮阴城拾的,百姓说,这是您当年藏在破庙的存粮。将军可曾想过,您护着的百姓,他日会如何看您?”

韩信接过粟饼,碎屑落在《淮阴兵法》残卷上,恰好盖住“谋反”二字。他忽然笑了:“他们若能吃饱饭,骂我两句又何妨?当年钻胯时,他们也骂过我‘懦夫’,如今不也叫我‘兵仙’?”

蒯彻忽然跪地,鱼肠剑出鞘三寸:“臣愿以死明志!将军若不反,这剑便刺进臣的咽喉,让天下人知道,寒士之血,亦能染红朝堂!”

韩信踢开剑鞘,玉珏砸在鱼肠剑上,发出金石之音。“起来,”他的语气冷如冰铁,“你该用这剑去刺项王,而不是逼我。”

蒯彻终于长叹:“将军若执意忠汉,这剑便留给您。”他转身时,狐裘扫落案头算筹,“鼎”卦散成“否”卦,“今日我退隐江湖,来日若见您败,定来收尸。”

蒯彻离去时,将鱼肠剑留在案头。剑鞘上多了一行刻痕:“寒士不反,必为士烹。”韩信摸着那痕,想起母亲在漂母祠前说的话:“人活一世,总要让人怕你,或让人信你。”

雪停时,韩信独自坐在窗前,鱼肠剑的冷光与汉王手诏的暖光交叠。他摸出母亲的旧头巾,将鱼肠剑层层包裹,埋入书房地砖下——那里,还藏着漂母给的半块玉佩。

帐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已是三更。韩信捡起蒯彻的策简,“兔死狗烹”四字被烛泪浸透。他想起在栎阳仓治粟时,刘邦曾笑他“治粟如治兵”,那时的君臣相得,如今却成了镜中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