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又叫“鬼节”,民间俗称“七月半”。不过这个日子,南方和北方是不一样的,南方是农历七月十四,北方是七月十五。 传说在中元节这一天,地府的鬼门会打开,逝者的亡灵就可以短暂的回到阳间,看一看阳间的亲人和子孙后代,并接受他们的祭拜和供养。 所以呢,中元节习俗的主题就是“祭祀”了。这一天,我国的两广地区(广东、广西)家家户户杀鸭子,祭拜祖先。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 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两广地区就杀鸭子,祭拜祖先。 说到祭拜,那个香烛、纸钱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中元节也是一个香火缭绕的节日,一到傍晚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焚烧早已准备好的纸包,这些纸包上还会很详细的写着,这是谁捎给谁的,就像是写信一样,有寄信人也有收件人。 按照老一辈的说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下面的人能顺利收到烧掉的这些纸钱,也就是冥币,阴间的亲人才能够享用。 除开中元节以外烧纸的这种祭拜仪式,还在清明节重阳节,以及各种丧葬活动中都很常见,目的当然都是一样。 对于这些传统习俗,中国人向来是代代相传。那古人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人去世以后,他的灵魂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府了。 那是一个阴间世界,死去的亲人会以某种精神状态继续存在,而且和阳间一样,也需要吃穿用度,这些都同样需要花钱。 不过和我们不同的是,那些亡魂的经济来源就是阳间亲人和子孙后裔,在祭拜时,焚烧的香烛纸钱,通过火这种媒介就可以转化为冥币,变成亡魂在阴间使用的钱财。 中国古人都有一种执念,那就是要延续香火,延续香火,就是一定要生个儿子,没有儿子那就叫断了香火。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封建社会是以父系氏族为传承,女儿嫁出去以后,那就是别人家的人。只有儿子才会在各种节日,日后给自己和祖先焚烧香烛和纸钱。如果没有儿子,那自己日后和祖先就得不到祭拜和供养。 中元节的很多祭拜方式虽然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但是祭祀和烧纸的本质,不是宣扬迷信,而是通过这样的仪式,让一代代的人了解,并坚持孝道的传承,这就是慎终追远的意义所在。
中元节又叫“鬼节”,民间俗称“七月半”。不过这个日子,南方和北方是不一样的,南方
史海钩沉捞到啥
2023-08-29 15:39:18
0
阅读:482
♂傻小子☆☆☆
支持传统
离离原上 草
中元》 飘飘数片云, 幽幽一月轮。 暗处冷风起, 路口升烟尘。 常做旧时梦, 多遇故去亲。 他们还留忆? 在念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