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门市掇刀区,一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正以人力资源服务为纽带,谱写村企共赢、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其中,麻城镇中山村通过成立专业劳务公司,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更带动了村民“就业稳”、集体“增收快”,成为掇刀区发展劳务经济、促进村企融合的生动缩影。
中山村地处荆门国际内陆港核心区域,周边物流企业聚集。面对企业“招工难”与村民“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村“两委”大胆创新,于2021年9月成立荆门中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探索出一条“村集体办公司、联企业、促就业”的新路径。
从“无”到“有”,破解起步难题。党支部书记向宁在“两委”会上表示:“咱们村守着这么多好企业,村民却只能靠种地挣点辛苦钱,这不行!得想办法把闲置劳动力盘活。”
然而,想法落地并非易事。公司成立之初,面临注册手续复杂、村民信任度低、管理经验欠缺等多重困难。
“村里办的劳务公司靠谱吗?会不会干完活拿不到钱?”是当时多数村民的担忧。为打消村民的顾虑,中山村问计于民,群策群力共谋发展运营思路。村“两委”成员与包联单位分片包户,上门宣讲政策,安排专车接送村民到申通物流等企业实地参观。
“大家放心,我们和企业签了正规合同,工资统一结算,绝对不会让大家吃亏!”中山村党支部书记向宁在企业车间里郑重承诺。终于,2021年9月,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从“有”到“优”,创新服务模式。公司凭借“村级属性”构筑独特优势,深植本土土壤,精准洞察企业需求。同时,依托党支部组织优势,高效整合人力资源,推行“保姆式”“订单式”服务,创新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务工人员调配、统一管理、统一工资结算,让企业用工省心、村民就业放心。
“中山村的劳务公司很懂我们需求,每次电商大促用工高峰,都能及时输送合适员工,解了燃眉之急。”申通物流公司负责人称赞道。村民杨大爷也感慨:“以前自己找活干,考勤、工资都没个准头,现在跟着村里公司干,啥都不用操心,到点就发工资。”
从“优”到“强”,释放综合效益。三年来,公司已从最初服务本村50多人,发展到辐射周边多个村庄,累计向申通物流等企业输送员工500余人,村民务工年收入增加2万至6万元,村集体年增收超过10万元。更重要的是,劳务经济发展带来了乡村的全面蝶变。村民忙碌于企业车间,闲暇时参与志愿服务,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现在挣钱有奔头,谁还愿意瞎晃悠?”这是大部分村民的心声。此外,村“两委”还依托公司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反电诈宣传,村民素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公益设施建设中,村民主动投工投劳、建言献策,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村里为我们办了这么好的事,我们肯定要支持工作,一起把村子建设得更好。”这成了村民们的共识。“我们还将和更多企业洽谈合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中山村党支部书记向宁满怀信心地表示,“不仅如此,村里还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不仅有钱赚,更有幸福感!”
中山村的成功实践并非个例。在团林铺镇兴垱村、石堰社区,麻城镇斗立村,白庙街道花竹村、冯庙村等10多个地方,同样通过人力资源精准服务,探索出集体经济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团林铺镇兴垱村,依托北接汽车产业园良好的区位优势,村“两委”主动作为,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代表,开展“敲门行动”,逐户上门开展劳动力资源摸底排查。在此基础上,还创新实施企业用工“分类输送”机制。对普工岗位,组织意愿强、身体好的村民应聘;对技术岗位,联合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对后勤、保洁等辅助岗位,定向推荐年龄偏大但责任心强的村民上岗。
为了不仅把人“送出去”,还能让人“留得下、稳得住”,兴垱村将服务范围从村民就业对接延伸至村民的“生活全周期”,针对输送出去的村民子女假期无人看管难题,积极争取“希望家园”公益项目,利用村党群服务中心,招募返乡大学生和志愿者,为村民子女提供暑期照看、课业辅导等服务,真正实现“留人先留心”。
中山村、兴垱村的实践是掇刀区发展村级劳务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区委组织部立足产业集聚优势,引导村级集体围绕企业需求,做活人力资源文章,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又破解了村民“就业难”“增收慢”困境,实现了村企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