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的名气,藏在漫山遍野的杂粮地里。沿着吕梁山的盘山公路往深处走,风里渐渐多了种清爽的谷物香,那是属于兴县的味道 —— 不浓烈,却带着土地的实在劲儿,引着人一路寻过去。
兴县的杂粮,先赢在 “出生地”。这里地处晋西北,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足,加上山泉水灌溉,种出来的谷物总比别处多几分扎实。当地人种地不贪多,大多顺着山势开垦梯田,玉米、谷子、糜子、豆类就长在这些错落的田垄里,不用过多化肥,靠天养,凭地长,颗粒长得饱满紧实,攥在手里沉甸甸的。
寻着粮香走进村子,能看见最朴素的 “粮景”。秋收时节,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晒着粮,黄澄澄的谷子摊成一片,风吹过就翻起金浪;红芸豆装在竹筛里,透着温润的粉红外皮;糜子穗子扎成束,挂在屋檐下,晒干后脱粒,能磨成细粉做糕。老乡们翻晒粮食时不紧不慢,手里的木耙子一遍遍把谷物摊匀,嘴里念叨着 “今年的谷子出米率高”“豆子饱满,炖肉香”,话里全是对收成的满意。
在兴县吃杂粮,吃的是本味。早餐桌上,一碗小米粥是标配,米油厚,喝着绵密,就着用糜子面做的黄米糕,蘸点酸菜,胃里立马暖和起来。午饭的荞面饸饹,是把荞麦面和水揉匀,用饸饹床子压进沸水里,捞出来浇上酸菜臊子,入口筋道,带着荞麦特有的清香。当地人还爱把红芸豆和土豆、排骨一起炖,豆子炖得软烂,吸饱了肉香,却又保留着自身的清甜,配着玉米面窝头吃,越嚼越香。
如今的兴县,把杂粮做成了 “名片”。村里的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选种、种植,保证每一粒粮食的品质。加工厂里,小米被装成真空小袋,方便携带;荞麦磨成粉,分成粗细不同的规格,满足做面、做饼的不同需求;还有用杂粮做的饼干、代餐粉,让年轻人也爱上了这口来自吕梁山的味道。不少游客来兴县,临走时总要拎上几袋杂粮,说 “这是带着兴县土地味儿的伴手礼”。
循着粮香在兴县走一圈,会发现这里的杂粮不只是粮食,更是当地人过日子的底气。从田间的播种,到院里的晾晒,再到桌上的饭菜,每一步都藏着对土地的敬畏,对生活的认真。若你也爱这口朴素的粮香,不妨来兴县走一遭,看看梯田里的庄稼,尝尝锅里的杂粮饭,感受这份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踏实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