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国人在科技领域中的伟大创造,但此器究竟出现于何时,却是一个并没有

杰名说事 2023-06-16 19:15:00

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国人在科技领域中的伟大创造,但此器究竟出现于何时,却是一个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知的几项时代明确的文献与实物之证据,仍都属于十一世纪。上世纪五十年代,王振铎先生以《论衡·是应篇》中的“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十二个字为依据,做出了“司南”的想象复原。然而它却不是以科学为依据的复原,虽然后来这一件勺形的司南进入了教科书,又作为邮票广为发行。

“王振铎先生根据他的理解制作的‘司南’,是在占栻的铜地盘上放置一个有磁性的勺。此勺当以何种材料制作?他说:‘司南藉天然磁石琢成之可能性较多。’可是天然磁石的磁矩很小,制作过程中的振动和摩擦更会使它退磁,这是一宗不易克服的困难。王先生于是采用了另两种材料:一种是以钨钢为基体的‘人造条形磁铁’,另一种是‘天然磁石为云南所产经传磁后而赋磁性者’。汉代根本没有人工磁铁,自不待言;他用的云南产天然磁石也已被放进强磁场里磁化,使其磁矩得以增强。这两种材料均非汉代人所能想见,更不要说实际应用了而后来长期在博物馆里陈列的‘司南’中的勺,就是用人工磁铁制作的。”“‘一九五二年钱临照院士应郭沫若要求做个司南,当作访苏礼品。他找到最好的磁石,请玉工做成精美的勺形,遗憾的是它不能指南。由于磁矩太小,地磁场给它的作用不够克服摩擦力,只得用电磁铁做人工磁化。’郭沫若院长在二十世纪中尚且做不到的事,前三世纪之《韩非子》的时代和公元一世纪之《论衡》的时代中的匠师又如何能够做到?”(《简论司南》,《技术史研究十二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六年)。——这是先生在北京理工大学的一次讲演中谈到的情况。《论衡》中的十六字意义究竟如何,可以先放过不说,司南为磁勺,复原过程所表明它的不能成立,本在常识范围之内,只是因为它关系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出现的时间问题,而使人很难正视。

扬之水:问学孙机先生。

0 阅读:0
杰名说事

杰名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