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情报机构,在公开渠道(网络、期刊论文)针对中国的情报搜集,人员来源构成大概分为这么三种:
第一种,学了中文的西方人(本国人)。这种虽然具备了汉语能力,但是没有中文语言环境培养过,所以公开渠道搜集情报能力一般,只能是作为团队负责人、小组长、监工等角色。
第二种,香港人、台湾人。这类人语言能力较强,且在中文环境下长大,在网上泡久了之后,语言风格和大陆人毫无二致,还会懂一些“宫廷玉液酒之类”的梗。这种人盯着我们的军事频道、新闻新闻、公开的期刊论文、军事大V。你说女青年,他马上能明白说的是哪个型号。基于某种原因,此类人不会担任很高的职务。
第三种,大陆去美欧的留学生、成年移民。这种人比第二种更了解大陆,知道中国的社会运行机制,所以能在政策、思路方面给予情报机构很大支持,但是考虑到忠诚度和其他原因,这类人在情报搜集方面,是处于最底层的苦工,只负责搜集,不能参与较高层级的讨论,更不用说担任管理职务。
情报分析是最有含金量也是最难的,由于情报资料来源繁杂,量大面宽,往往存在无法确认真伪的问题。这时可能某期刊的一行字、某大V的一个暗示、某爬墙党的一张图,就让难题迎刃而解,得到验证结论,省去了动用内线人员的麻烦和风险。
所以保密工作做的好,会让对手付出巨大的情报成本。
在2010年代,美国在华情报网,让我们基本上一网打尽,但不排除还有“睡眠潜伏者”(英文叫sleeper)存在。
因此,在保密工作上,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超能新星汇##新星v计划##军事历史全触达#
春天
谁说的,现在很多都是高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