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投机(王立新)
一件商品、一种技术、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增值机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这其实是考验你对未来预期的判断。
凡是科技产品,越新就越值钱,越老代表越过时,越不值钱,因为老的科技总是被更好的新科技替代。比如智能手机,刚推出新品时5 000元一台,18个月后可能只值2 500元,因为所有电子产品都符合“摩尔定律”,每18个月电子芯片运算速度提升一倍,就必然连同软件和硬件都要更新换代。速度是科技的核心驱动力,可以低成本进行批量复制是科技产品贬值的原因。科技最大的价值来自于新,没有对创新价值的专利保护,高风险投入的科研必然会停滞,当大家都希望通过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来获利时,科技创新必然是空谈。
反过来,古董字画这些值得收藏的文物珍品,却是越老越有投资价值,因为经过时间的沉淀,它们越来越稀有,并且不可复制。永远不可替代的东西才具备永恒的价值。
其实,增值可以分为投资与投机两种行为方式:
第一,投资是看到某物的自身价值被低估,或是预判随着趋势发展某物会迎来需求激增,提前投资就有升值的可能。
听长辈说我的外曾祖父因为懂气象学,曾经精准预判来年会连降数月暴雨,洪水之后必有瘟疫流行,于是提前大量低价收购相关的中草药,结果在瘟疫流行时高价卖出赚了一笔“黑心钱”,成了当地的大地主。
同样,在1997年国家最后一次分房时就能预期北京土地稀缺的人,只要在2004年之前闭着眼睛在北京五环内随便买几套房就比投资什么生意都赚钱。找对象也是同样的道理,选准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人做配偶,当“黑马”成为“白马”的时候,你自然就成功拥有了“白马王子”。
第二,投机则是通过人为炒作某物,使别人对该物的心理预期产生幻想误判,形成短期的“泡沫化”升值幻象,最终如同击鼓传递被点燃的炸药包,总会在某人手上爆炸,这就叫泡沫破灭,一切都被打回原形。
20世纪80年代,长春曾兴起了一场丧失理性的“君子兰”倒卖运动,一盆君子兰从几百元炒到一百万、两百万,最后崩盘,击鼓传花最后接盘的人为前面所有的人买单。荷兰历史上也曾经炒作过郁金香。在这种投机行为中,君子兰和郁金香,既不是卖观赏价值,也不是卖药用的使用价值,而是在卖人性中赌徒式的贪婪和欲望。从理论上讲,在贪婪的驱使下,任何物品和事情都可以成为投机炒作行为的赌博对象。
投机的本质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非理性地赌一把!
我们还可以用“倒啤酒”来类比人的投资行为:把你投资的项目当成啤酒,倒啤酒的速度如果过快,一定会形成泡沫的虚假繁荣。但没有一丁点泡沫的啤酒又一定不是好啤酒。泡沫破灭之后剩下的才是啤酒。我们想喝的不是泡沫,而是好啤酒。要让好啤酒泡沫别太多只有一个办法,必须小心把握好倒啤酒的时机、速度、节奏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