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治胃痛,用“六君子汤”扶中,勿忘加调肝之药[赞]导读:治脾胃勿忘肝胆,是

怜晴说健康 2023-05-05 09:59:14

李振华:治胃痛,用“六君子汤”扶中,勿忘加调肝之药[赞]

导读:治脾胃勿忘肝胆,是本文中心思想。李老给出的处方是香砂六君子为主,加调肝的药物。如果是你,临床会用什么方剂,欢迎留言区分享给大家,一起拓展思路。

治胃痛扶中不忘调肝

简介:李振华,1924—2017,河南洛宁人。出身中医世家。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中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主编有《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合编有《中医内科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用第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等八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脾胃与肝关系密切。脾胃得肝之疏泄,则纳运健旺,清升浊降,而肝得脾胃所化生之气血以荣养,疏泄才能正常。

因此,肝病常可犯及脾胃,而脾胃之病亦每累及于肝。脾胃气虚,气血化生不足,使肝体失养,则可影响肝之疏泄,以致土虚木郁,或由中虚,脾胃升降纳化失司,以致痰、湿、食、瘀等壅滞中焦,气机不畅,阻遏肝之条达,亦使土塞木郁。

从临床所见,脾胃气虚,纳化、升降失司,住往与肝郁气滞相兼出现。肝郁气滞常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产生,同时,肝郁气滞又可导致或加重脾胃气虚。所以治疗本证,扶中不忘调肝,实乃重要一环。

用方

治疗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西茴、乌药。一取走中焦,入脾胃以舒畅气机;二取入肝经,舒达肝气,使肝木不郁。

此外,根据肝为刚脏,宜柔不宜刚的特点,疏肝之药不可过燥,常配以芍甘汤加乌药、郁金之类,以柔肝之体,缓肝之急,疏达肝气,且无伤阴之弊。通过疏肝达到益胃,则于胃痛的调治具有一定意义。

医案

此举验案一则如下:

杨某,男,43岁。于1982年11月21日来诊。

主诉:胃脘胀痛时作8年余。

病史: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畅或劳累而诱发已8年余。曾服胃舒平、胃复安等药效果不显。1977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因郁怒而胃痛复作。

现症见:胃痛连及两胁,时有嗳气,腹中窜痛,食少纳呆,嘈杂泛酸,身困乏力,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

中医:胃脘痛

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中气不足,土虚木郁,胃气不畅,气滞作痛。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 旱半夏8g,木香10g, 砂仁8g,陈皮8g,白芍10g,川楝子10g,香附10g,青皮10g,枳壳10g,吴茱萸5g,黄连6g,炙甘草3g。

服药10剂,胀痛减轻,纳谷知味。服药20剂,胀痛大减,已不泛酸,大便正常,以后则以本方为主,稍作增减。两个月后诸症基本消失。

但患者由于家事烦扰,情志不畅,病情不易稳定。嘱其调摄情志,戒忧戒怒,原方继服而愈。

15 阅读:920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03

用户13xxx03

3
2023-06-24 07:54

[赞][赞][赞][赞][赞]

用户29xxx65

用户29xxx65

1
2023-07-05 15:35

我就是胃疼有时候肋骨也隐疼.还有肠炎可以吃这个药方吗

怜晴说健康

怜晴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