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唐代)
尺寸:通长124.8厘米,宽18.8厘米,厚5.4厘米
出土地:无
馆藏:浙江省博物馆藏
2003年11月,古琴入选联合国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拥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琴制作在唐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存唐朝古琴是不可多得的至宝。
[音乐]“彩凤鸣岐”七弦琴是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曾亮相于《国家宝藏》节目。该琴为落霞式,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古人观晚霞变化,以此为参照而创造的琴形。底板上有两个长方形出音孔,被称作“龙池”和“凤诏”。
“彩凤鸣岐”七弦琴于大唐开元二年(714年),由斫(zhuó)琴名手雷威所制,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代,蜀地是制琴的主要基地,最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他们所制的琴被尊称为“雷琴”、“雷氏琴”,具有“唐琴第一推雷公”的美誉。在制作时,先用粗麻布包裹住琴胎,然后涂上一层鹿角胎,最后髹(xiū)上大漆,从而使得琴音更加松透、悠扬。以瓦灰、牛角灰等其他材料代替鹿角灰虽然可以节约成本,但却牺牲了音质。
清道光时期,“彩凤鸣岐”七弦琴为定敏亲王载铨(quán)所收藏,被誉为定王府“行有恒堂”第一琴。八国联军入侵后,该琴流落民间。民国琴学泰斗、著名古琴学家杨宗稷重金收购,称赞“彩凤鸣岐”七弦琴“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并在琴上刻下了三段鉴藏赞美的铭文,还把该琴收录在《琴学丛书·藏琴录》中。后,浙江政要徐桴(fú)从杨宗稷手中购得此琴(共21张古琴)。在赴台(1949年)前,徐桴将其中14张古琴留在私人花园——镇海塔峙东岙“塔峙圃”。1953年,这批古琴由镇海文化馆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羞嗒嗒]浙江省博物馆一直致力于馆藏古琴的活化利用,作为馆藏古琴之一的“彩凤鸣岐”七弦琴先后在“2010凤凰和鸣·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雷琴演奏会”、2019年“千年清音·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古琴音乐会”中进行了演奏。浙江省博物馆还通过与唱片公司合作,对外发布馆藏唐琴CD,使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方便地欣赏到千年前的优美琴音。
资料来源:
1.陈平 主编:《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第97~109页。
2.范珮玲:《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东方博物》,2009年第3期,第100~105页。
图片来源:
1.图1-3、图6|浙江省博物馆官网
2.图4-5|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志愿者队 公众号
图1|古琴正面、背面
图2|古琴立体图
图3|琴身题刻
图4|古琴款式
图5|琴身纹路
图6|公开发布的馆藏唐琴CD
文|观察猿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