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起,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起一项整治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对消防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链条整治行动。
重点内容包括:
·覆盖产品:灭火器、防火门、自救呼吸器、防火涂料等 20 余种消防救援器材;
·监管环节:从生产、流通、使用,到认证检验,四大环节全面覆盖;
·任务目标:压实责任、加强监管、严惩违法、优化机制、创新方式、形成长效。
换句话说,这并不是一次“运动式执法”,而是希望通过结构化的管理方式,打通信息壁垒,真正实现“查得清、管得住、追得上”。
一、合规难题的本质:记录缺位与记录不可用
在全链条整治背景下,以轻量化工具补齐记录能力,往往比上线一套庞大的信息系统更现实。
现实中,不少单位的消防器材档案仍停留在 Excel 表格、纸质合格证、公示板,或是微信群和U盘中。其核心问题主要有三点:
1.记录不连续:设备从入库、安装、巡检、维修到报废,缺乏统一标识,过程断档,难以形成闭环。
2.记录无法对应实物:同类型器材数量众多,一旦出问题,无法精准定位到具体某一件。
3.记录无法现场调用:重要文档多保存在办公室电脑里,一线人员在现场无法查看或录入,使用不便。
当记录缺位、零散,或难以现场获取时,任何再先进的系统也难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合规与追溯问题。
二、低成本解决方案:用二维码为每件器材建立“数字档案”
与其先上一套复杂系统,不如先让每一件器材拥有能被随时调用的信息档案。具体方式如下:
·一物一码:为灭火器、防火门、喷淋喷头、应急灯等建立唯一二维码,绑定型号、批次、生产日期、有效期、认证证书编号等基础数据。
·集中信息:将合格证、检验报告、维保合同、巡检照片/视频等材料集中在一个二维码里,现场扫码即可核验。
·记录留痕:巡检、充装、更换、报废等工作通过二维码里的表单进行记录,形成时间线,便于溯源。
·权限控制:按岗位或角色给不同人员分配“查看、填写、管理”权限,非管理人员无法查看和操作,保障数据安全。
·零培训成本:一线人员只需使用微信扫码查看和填写,流程清晰,学习成本低。
这种“信息跟着器材走”的方式,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不会因为人员变动而断档,也不会造成档案丢失或断层,真正实现“让设备自己说话”。
三、从入库到报废,全生命周期数字化
以灭火器为例,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档案,确保“从哪来、现在在哪、由谁管、做过什么、何时失效”一清二楚:
1. 到货登记:批量生成二维码,一个灭火器一个二维码。在后台批量绑定上生产企业、型号、批次、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并拍照上传验收单。
2. 入库与安装:在设备上粘贴二维码标签,扫码录入存放位置、责任部门、负责人。
3. 日常巡检:按周期扫码巡检,填写设备状态和异常,系统自动提醒相关负责人处理问题。
4. 维修与更换:填写维修与更换记录,上传照片,确保维修过程有迹可循。
5. 执法抽检:定期导出日常巡检和维修记录,打印存档用于日常检查。监管部门也可在现场,直接扫码查看档案。
6. 到期报废:将设备状态标记为报废,记录原因,避免旧瓶新装与违规流转。
四、如何落地实施
不少单位担心“不懂技术、搞不来”,其实,像草料二维码这类平台就提供了非常轻便的方式。实施流程如下:
盘点与准备:确定哪些产品要建档,建议从灭火器、消防水带这类常见物资先试点。
建码与录入:使用草料二维码平台的模板创建二维码,按需修改内容,把已有资料逐步上传。
打印张贴:二维码生成后,使用打印机或标签机进行打印。将二维码标签粘贴到设备上,即可投入使用。
日常使用与更新:日常扫码填报、上传检查照片、标记异常,随时更新数据。
整个流程无需安装App,也不用培训,只要会扫码,就能用起来。建议先从核心数据入手,把“必须的证据”搬到二维码后,再逐步补齐细节字段。每两周复盘一次内容是否实用,避免二维码过重或数据太粗,避免做成“另一个复杂系统”。
五、总结
消防产品的合规,不仅要“看起来没问题”,更要能“拿出证据证明它确实没问题”。二维码数字档案虽然不是万能方案,却能在以下方面提供关键支撑:
·对使用单位:可视化管理、责任清晰、自证合规;
·对监管部门:提高抽检效率,快速查验问题源头;
·对违规行为:留痕机制形成威慑,提升问责的可执行性。
相比一次性搭建重系统,从“一物一码”的数字化记录做起,反而是更实际、见效快的路径。
草料二维码不是万能工具,但它让许多原本“没人管、查不到、搞不清”的信息变得清晰可用。
整治行动只是起点,数字化记录,才是合规建设的真正长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