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闻,49岁的厨师郝振江以《红楼梦》记载的贾府菜谱为蓝本,经多年研究,成功恢复了56道名菜。 他还将过程拍成短视频,高还原度的美食、古色古香的场景,吸引众多年轻人关注,有网友说“这才是我心中的红楼宴”。 郝振江说,初衷是希望大家对中国的典籍、中国的美食有更深的了解。 可笔者却要说,他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可是方式却错了。 美食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真正能够流传几百上千年的美食都是贴地气的,只有这样才能被人记住,才能流传后世。 而像郝厨师这样的美食,即便他复原得再好,人民大众没有谁会吃,或者说,谁吃得起? 曹雪芹之所以在《红楼梦》记载了若干美食,其实并不是要说明这些美食是如何的好吃,而是在反映贾府骄奢淫逸的生活,并不是要引起人们对贾府富贵生活的向往,而是在鞭挞。 把这样一种本应遭到唾弃的东西堂而皇之的复原,还戴上了一顶增加对典籍了解的帽子,这岂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再来说说“识典古籍”。 事情都是好事情,也值得大家赞誉。可还是那个问题,究竟有几个人去看呢?究竟有几个人能看懂呢?除那些愿意研究古籍的人,恐怕没有几个。 我们从小学教育开始,已经把很多古音古韵改得面目全非,普通民众就算是去看,估计也看不懂。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把古籍传承下去,就要站在广大基层人民能够接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然,“古籍新生”也会像那个“红楼梦菜谱”一样,永远高高在上。
据闻,49岁的厨师郝振江以《红楼梦》记载的贾府菜谱为蓝本,经多年研究,成功恢复
康安说历史
2023-02-24 22:59: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