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社会生活 #沅汰博物馆#
古代人的社会以及日常生活,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过去的光影。
1,南宋的郊坛祭祀。南宋官窑博物馆。
这是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的一幅画,不是文物。这是南宋天子祭天的祭坛,在都城南郊。南宋的祭天大典三年一次,规模很宏大,仪仗12220人,设祭器9250件,参予祭天的官员上千人。宋室南渡的时候把原来祭天的贵重礼器都丢失了,南宋只能改用一些瓷器、木器代替了。
2,殷商妇好偶方彝,酒器。中国国家博物馆。
方彝的盖像是一个大屋顶,盖下方长边分别有七个小方盖和七个尖形盖,与器口的槽相对应。扣上方彝盖子以后,方彝上部像是一座殿堂的屋顶,盖沿下的七对槽像是屋檐下的椽子。仿佛是模仿当时的大型宫殿建筑铸造的。
3,西夏绿釉鸱吻,建筑构件。西夏王陵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
足有一米五高,宽也将近一米。神兽的头长得很像传说中的“龙”,尾巴像鲤鱼,但是它没有蛇一样的身体和四肢脚爪。它不是龙,长得像是因为它是龙的儿子,它叫“鸱吻”。传说龙有九个儿子,鸱吻就是龙的小儿子,也就是第九子。鸱吻在大殿最高处的正脊的两端。因为据说鸱吻有个特性,特别喜欢吞咽东西。所以把它放在大殿顶上,是为了让它发现火情。如果着了火,就让鸱吻吞焰灭火,这样就可以消除火灾。
4,北海公园“琼岛春阴”碑,乾隆写的。
“琼岛春阴”是燕京八景之一。“燕京八景”得名于金代,是指:太液秋风 、琼岛春阴、 道陵夕照、 蓟门飞雨 、西山积雪、 玉泉垂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是北京地区的八景。
5,戴西洋假发的雍正画像,清中期,故宫博物院。
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书里就有这幅画像,印象比较深刻。
6,唐代的跪拜陶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跪拜俑比较少见。这是一个头戴进贤冠的文官。跪拜是九拜之一,也是常拜礼。
7,五代彩绘奉侍浮雕,河北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河北博物院。
十四个侍女,持壶、托盏、拿障扇、方壶、拂尘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8,东汉壁画的良心复制,内蒙古盛乐博物馆。
原作在和林格尔的一个东汉墓。墓主人的一生都被壁画描绘出来。
这位官吏举“孝廉”、做“郎”官、西和为“长吏”、上郡属国为“都尉”,又从”繁阳令”做到 “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可以说其一生的仕宦生涯都被完整描绘下来了。护乌桓校尉主要管理乌桓、鲜卑和北境其他民族。壁画上有“宁城”,这是汉晋以来护乌桓校尉的驻地。“宁城”是现在的张家口,又叫“大宁”。这位官吏从蓟城出发,也就是北京,过居庸关到沮阳,也就是现在河北怀来,进入代谷道,然后到达大宁,就是张家口。卸任的时候西出代谷回到盛乐。“代谷道”是指汉代从代郡到上谷的一条交通线,大宁也就是张家口,代谷交通线的中间点。
这位官吏晚年回归田园,成为一位庄园主。壁画上也描绘了种地、放牧、酿造、厨炊等做杂役的种种庄园生活场景。
9,汉代铁农具,山东博物馆。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原始农业。但是原始农业有很多问题,比如不能精耕细作,要靠天吃饭等等,所以原始农业还不能成为支撑社会的经济形式。早在战国时期铁农具就得到了大力的应用。正是因为铁农具的广泛应用,让农业发展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而且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修建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这样就不用靠天吃饭了。有了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前提,汉代才形成了中国农业经济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