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00后陪诊师:陪别人父母看病,300笔订单,看尽医院众生相!

这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全程陪护患者到医院就诊,从业者大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穿梭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之间,熟悉就诊的流程和每

这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全程陪护患者到医院就诊,从业者大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穿梭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之间,熟悉就诊的流程和每一个窗口的排队规则,知道哪个医生脾气好,哪个检查室人少,他们对挂号、缴费、取药的流程了如指掌,但真正的疾病痛苦却与他们无关。

在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新兴行业里,客户却是清一色的中老年,在为患者提供陪伴服务的同时,也在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无奈与心酸。

林小鱼是一名陪诊师,朝九晚五在医院度过是生活常态,入行一年半,22岁的她或许比任何同龄人都更了解生老病死。

一年间,她接过三百多笔订单,其中大多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客户。

林小鱼陪过各种各样的病人,也见过形形色色的家庭。

作为年轻的服务者,每一次陪诊,都伴随着心疼、无奈,与愤怒。

每天早上七点,林小鱼确认好已经接到的委托,事先联系后碰头地点,便从出租屋出发,出门之前,她都要确认手机充满电,双肩包里放着水杯、纸巾、小板凳、充电宝、各种科室的攻略,穿上舒适的运动鞋,最后,还要带上从药店买来的血压计和体温枪。

当前些年"老龄化社会"开始被频繁提及,陪诊行业悄然兴起,林小鱼偶尔会庆幸自己性格还算耐心,虽然入行不算早,但也能在这个新兴行业里找到立足之地。

林小鱼遇到过很多患者,有人头脑清楚思路清晰,也有人糊涂健忘反应迟钝,有人为子女不孝而伤心,有人为治疗费用发愁,有人害怕检查结果,有人瞒着家人偷偷看病,有颤颤巍巍的老奶奶,有满口抱怨的老大爷,有家财万贯的企业家,也有节衣缩食的退休工人,面对疾病,人变得脆弱、敏感、多疑,姿态百出。

林小鱼最喜欢那种"配合度高"的客户,他们大都安静地跟着她走,她去取报告或者拿药时,他们也会静静在休息区等候,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完成就医即可,省事、省心,而且让她觉得有成就感。

接到委托时,只了解大概病情,很多时候要到现场才知道具体情况,有些老人支支吾吾说不清症状,医生问诊时还会答非所问;还有一些人临时想加检查项目,曾有个老爷爷突然说要做全身体检,这种是最麻烦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排的林小鱼只能现学现卖,四处打听。

对于陪诊师来说,如果遇到不配合的客户,一天的工作就会变得格外漫长。

干这一行一年,林小鱼早就习惯了老人们的挑剔和质疑。

"又不是没法走,还请个带路的?"很多老人见她是个小姑娘,都会表露怀疑。当然,能够委托陪诊师的大都是病人的家属,都是些抽不开身陪家人就诊的年轻人。

有时,会有家属把老人送到医院门口,一边把老人交给她,一边千叮咛万嘱咐"我妈耳朵不太好,你说话大声点""我爸有点健忘,别让他乱跑",一边说,一边急匆匆地离开,留下老人眼中的失落和不舍。

林小鱼从来不会对这种场景发表评论,只是轻声安慰老人,牵着他们的手往医院里走。

在嘈杂的医院走廊里,老人们会在漫长的等待中慢慢对她敞开心扉,有人诉说孤独,还有人,则会对林小鱼展露内心深处的恐惧,而林小鱼似乎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看透了所有家庭的秘密。

有时,两个老人会在候诊室里讨论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带孙子,如何处理婆媳关系,说着说着就会红了眼眶。

有时,老奶奶会掏出手机翻来翻去地看孙子的照片,一边看一边念叨"都不知道奶奶生病了"。

有时,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在电话里小心翼翼地说"没事没事,就是例行检查";

有时,刚做完检查的老太太挂断女儿的电话,又偷偷抹掉眼角的泪水。

而最多的,还是那些有家庭矛盾的客户,一位70岁的老奶奶说三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家庭,谁也不愿意耽误工作陪她看病;一位退休教师因为老伴去世,感到彻底的孤单无助。

人世沧桑,人生百态,林小鱼像一个年轻的引路人,陪伴着一个又一个或孤独、或恐惧、或绝望、或坚强的老人走过就医的每一个环节。

消毒水的味道弥漫在医院的每个角落,时不时刺激着敏感的神经,候诊的老人,偶尔也会情绪失控。

有人会因为排队时间太长而大发脾气;有人会因为医生态度冷淡而委屈落泪;还有人会因为检查费用太高而当场崩溃;对于这些情绪激动的客户,林小鱼只能耐心安慰"别着急爷爷,马上就轮到了",或者默默递上纸巾,静静地陪在身边。

曾有一个做胃镜的老爷爷,检查时突然抓住林小鱼的手,紧紧不肯松开;有人会在拿到化验报告时突然瘫软,需要林小鱼搀扶着才能站稳;对于这些脆弱时刻,林小鱼便会握紧他们的手,一遍遍地安抚。

陪伴成了林小鱼最重要的"工作技能"。

还有些客户会问起林小鱼的家事,会问她为什么这么年轻就出来工作?会问她的父母放不放心她在医院工作?确实,看到一个年轻的陪诊师,有这样的好奇并不奇怪,起初,林小鱼只是说"挺好的",但人们又会接着往下问,林小鱼不想多说,后来就直接说"家里需要钱"。

林小鱼的父母,确实需要她赚钱,老家的房子还有贷款,弟弟还在读高中,父母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林小鱼大专毕业后,试过很多工作,最后发现陪诊师这个职业虽然累,但收入相对稳定。

对于陪诊师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情感上的消耗。有时候陪一个老人看完病,要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老人的每一次叹气、每一滴眼泪都会让她心情沉重,有些病情严重的,林小鱼甚至会失眠好几天。

这座城里有多少年轻的陪诊师,林小鱼不清楚,每有遇到同行,就会拉入工作群,而目前,群里有二十来个人,她们在群里分享医院攻略、交流服务技巧,会在群里互相鼓励,但就是不会多聊各自的家庭情况。

从开始做陪诊师后,林小鱼就变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尤其是面对生老病死以来,林小鱼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她开始更加珍惜健康,也更加理解家庭的重要性。林小鱼将此当做这份工作带给她的"意外收获"。

而那些在医院里见过的人情冷暖,林小鱼从来不会对外人说起,她认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

有一次,一个老奶奶做完手术后,儿子儿媳匆匆赶来,看到手术成功便松了一口气,然后开始讨论谁来照顾老人,最后商量的结果是请护工,因为"都要上班,实在没时间",老奶奶听着听着就哭了,拉着林小鱼的手说"孩子,奶奶给你钱,你天天陪着我好不好?"

但林小鱼心里清楚,这种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不是她一个陪诊师能够解决的。

到了下午时分,林小鱼常常还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之间奔波,如果运气不好,遇到检查排队时间长的情况,一个客户就能耗掉一整天,运气好的话,一天能完成三四个订单,收入也会相对可观。

没有订单的时候,林小鱼经常刷招聘软件,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工作机会,她一直想找个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工作,比陪诊师轻松,也不用面对那么多生离死别,可翻来翻去,要么学历不够,要么经验不足。

她曾经去一个公司应聘行政助理,可面试时才发现,除了基本的文秘工作,还要负责老板的私人事务,包括接送、陪同应酬等。

22岁,林小鱼说自己除了有耐心好像没有其他特长,有人劝她回老家,找个稳定的工作,她不想回去,她想闯出一番天地,"年轻人就应该出来见见世面"。

林小鱼回到出租屋,通常都是晚上八九点,洗个热水澡后,便会躺在床上刷手机,长时间在医院里走来走去让她双腿酸痛,但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疲惫。

她喜欢看综艺节目,那些明星的光鲜亮丽能让她暂时忘记白天在医院里看到的那些沉重场面。朋友圈很少发工作相关的内容,偶尔发一张医院外的天空,或者一顿简单的晚餐,她不想让家人担心,也不想让同学们知道她的工作有多辛苦。

但在深夜独自面对天花板时,林小鱼会想起那些她陪伴过的老人,想起他们眼中的孤独和无助。

林小鱼知道,自己只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年轻人为了生存远离家乡,老年人因为孤独而需要付费陪伴。陪诊师这个职业的诞生,或许正意味着这个社会正失去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林小鱼有时觉得很无奈,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曾经那些”客户“的病情,对那些患者来说,她只是一个的陌生女孩,但却比他们的亲生儿女更了解老人的病情。

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讽刺,我们拼命赚钱给父母更好的生活,却忘记了他们最需要的,从来不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