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5年7 月 31 日,美国对外公布了一份被外界认为 “将重塑全球贸易秩序” 的文件,其中确定了新的互惠关税,税率在 10%~41% 区间。表面上,美国称此举是为了所谓的 “贸易安全协议”,但明眼人都能看出,特朗普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目标是针对中国。
文件中明确规定,一旦美国海关判定商品经第三国转口,无论原产国是哪,均需额外缴纳 40% 关税;美国政府还会每半年公开违规企业名单,这些企业将被排除在政府采购名单之外、接受国家安全审查,且不得申请罚款减免。4 个月前,美国曾对我国商品加征 145% 的关税,显然是想全面封堵中国商品出口。但我国从不坐视不理,针对美国的做法,直接借助稀土资源展开了针对性反制。
当然,反制需要实力支撑。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这样的底气,其他国家却未必能做到,比如近期的日本。
7 月 23 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称 “当天达成了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协议”:美国把针对日本出口商品的关税从 25% 下调至 15%,作为交换,日本承诺开放农产品市场,并向美国境内投资 5500 亿美元。特朗普还宣称美国将从中获取 90% 的利润,显然在这场博弈中,美国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对整个日本社会来说,这份协议的签订影响极大。日本的农业保护壁垒被完全打破 —— 作为全球粮食自给水平最低的发达国家,日本长期将大米进口管制当作国家安全红线,而新协议要求日本将美国大米的进口配额提高到 75%,同时不管国内是否需要,都要硬性采购 80 亿美元的美国玉米、大豆和化肥。
相关专家预测,这或许会让日本国内米价骤降三成,数万农户将陷入破产危机。尽管日本谈判代表强调 “保留了 77 吨免税配额”,但要知道,超出配额的部分,惩罚性关税高达每公斤 341 美元。这意味着,日本市场很快会成为美国农产品的倾销市场。
不止农产品领域,日本汽车产业的博弈也没占到优势。美国政府以 “市场开放程度不对等” 为借口向日本施压,要求其开放汽车市场。但实际上,美国汽车品牌在日本市场的销量始终不高,即便日本取消全部关税,美国车企也难以撼动丰田、本田等本土车企的市场地位。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此前对全球加征关税,反而成了日本车企在美国市场保持价格优势的 “庇护”;如今,日本车企为保住美国市场,被迫将工厂和资本转移到美国。
更让人疑惑的是,特朗普的相关说法并未形成正式文件,双方至今未签署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谈判桌上,特朗普甚至当场划掉原定的 4000 亿美元,手写改为 5000 亿,之后又定为 5500 亿,整个过程如同街边商贩讨价还价一般。对此,有专家认为,这更像是特朗普的一场政治作秀,而非严肃的经济契约。
此外,美国政府还有意压制日本的高端产业。半导体和机器人领域是日本对外技术输出的核心优势,但协议中的 “知识产权共享” 条款,迫使日本企业无偿出让部分核心技术;与此同时,美国放松对日本投资的审查,为华尔街资本日后收购日本优质资产扫清了障碍。
随着特朗普政府的多重施压,日本恐怕会沦为美国产业链末端的组装工厂。协议公布后,日本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遭遇惨败,七十年来首次失去主导权;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民意支持率骤降至 22.9%,超过半数的民众要求他即刻辞职,他也表示将于今年 8 月正式卸任。显然,美国对日本的影响已深入其权力核心。
受关税争端影响,日本央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最终只能维持 0.5% 的利率不变 —— 这场关税战已使得日本的经济调控手段失效。
这场风波看似是特朗普政府的临时起意,实则是美国强权对日本经济主权的压制。而这一次,日本出让的不仅是市场利益,更是国家的核心命脉。日本或许只是开始,不知下一个被特朗普政府盯上的又会是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