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74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5个词条
01
上个月,一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网友“@逆流而上的鱼”在知乎分享的经历引发了广泛关注。
他所在的公司进行了一轮大规模重组,裁撤了大量中阶管理职位。
然而,就在他所在的部门被裁掉一半员工的情况下,他不仅保住了工作,还获得了30%的加薪。
他在帖子中这样写道:
上周公司宣布重组,我们部门20个人走了11个,包括两位工作十年的资深主管。当HR通知我加薪留任时,我真的很意外。
后来老板私下说:“现在会写代码的人很多,但既懂技术又能把复杂需求转化成产品设计,还能训练AI提升团队效率的,全公司就你一个。”
这位网友的经历,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让你爱不释手的超实用日常经济学》中的“替代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当百事可乐降价时,你会不自觉地少买可口可乐。不是可乐变了,是相对价格变了。
其核心意义便是: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你有多优秀,而取决于你有多难被替代。
02
书中那个经典的“补鞋匠免死”寓言,生动地阐释了这一原理:
克里姆城里的补鞋匠杀了顾客,法官判处他绞刑。市民们纷纷抗议:“城里就他一个补鞋匠,绞死他以后谁给我们补鞋?”
法官只好改判,让两个建筑师中的一人代替补鞋匠受刑。
寓言中的补鞋匠之所以能活下来,正是因为他具有不可替代性——全城找不到第二个能补鞋的人。
而建筑师有两人,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代。
回到现代职场,这一逻辑依然成立。
那位知乎网友之所以能在裁员潮中逆流而上,正是因为他把自己活成了“全公司唯一的补鞋匠”:
他不仅掌握专业技术,还培养了将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方案的能力;
他主动学习AI工具,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效率;
他构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价值体系。
而那些被裁掉的同事,大多停留在“执行命令”的层面,他们的工作容易被替代,或者已经被AI工具部分取代。
03
当前,AI技术正在职场引发一场悄无声息的“替代潮”。
容易被替代的工作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高度重复性:如基础文案撰写、数据录入等;
规则明确:如薪酬核算、简历筛选等;
依赖固定流程:如客服应答、基础翻译等。
以那位被裁员的品牌宣传人员柳林为例,她发现自己用AI辅助工作后,原本需要5小时的文案工作,1小时就能完成。
当公司发现员工因AI而有了大量“空闲时间”后,自然会考虑裁员。
而相对安全、难以被替代的工作则具有以下特点:
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如定义关键问题、设定战略方向;
依赖深度人际洞察:如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激发团队潜能;
要求跨领域判断:如整合多领域知识做出战略决策。
04
那么,在充满变数的职场中,我们该如何构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①从“执行者”变为“问题定义者”
不再满足于被动完成任务,而是主动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如何做得更有价值”。
哈佛大学教授Amy Edmondson指出:“AI能帮忙回答问题,人类则应该负责问对的问题。”
②培养“T型技能结构”
在某一领域深耕,形成自己的核心专业优势(T的竖笔),同时发展相关领域的辅助技能(T的横笔)。如技术人员学习业务知识,营销人员理解产品逻辑。
③做“人机协同”的引领者
像那位知乎网友一样,不只满足于使用AI,而是深入研究如何用AI提升整个团队的效率,成为组织内的AI应用专家。
④打造“个人方法论”
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框架,让他人难以简单复制你的工作模式和价值产出。
合上《让你爱不释手的超实用日常经济学》,我忽然理解了“替代效应”的深层含义:
在这个充满替代品的世界里,唯一的护身符就是让自己变得特别一点。
无论是克里姆城里唯一的补鞋匠,还是现代职场中那些屹立不倒的“关键人物”,他们都在印证同一个道理:当你是不可替代的时候,你才真正掌握了职业生涯的主动权。
毕竟,馒头白菜随处可买,而达·芬奇的画却独一无二。
我们未必都要成为传世名画,但至少,不要活成随时能被替换的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