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印度赚翻了!从中国进货转手美国,躺赚 20% 差价还懒得撕标签

佛罗里达商人汤姆逊蹲在集装箱旁拆箱时,指甲抠了两下咖啡机上的标签,心里咯噔一下。那层 "Made in China" 的

佛罗里达商人汤姆逊蹲在集装箱旁拆箱时,指甲抠了两下咖啡机上的标签,心里咯噔一下。那层 "Made in China" 的贴纸没撕干净,残留的胶水印还粘着 "深圳盐田" 的物流编码。他前阵子跟风赶 "去中国化" 时髦,从印度订了这批货,此刻看着满箱没换包装的中国货,突然明白为啥印度供应商报价比中国厂家还低 5%—— 三哥这哪是生产,分明是做无本生意赚差价。

这事儿在美国中小企业圈不算新鲜。美国商务部去年悄悄统计过,从印度采购的商品里,18% 都带着中国基因。要么核心零件来自中国,要么干脆就是中国货换了张印度物流单。洛杉矶做户外服饰的马克更冤,从印度加尔各答订的冲锋衣,水洗标里藏着 "浙江宁波某厂" 的编号,扫码查物流,货就在孟买港停了 3 天,连仓库都没进就转船去了洛杉矶。三哥就付了点仓储费,每件衣服加价 20% 卖给马克,气得他当场把合同摔在桌上。

三哥这套玩法,跟当年俄油转售欧洲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盯着两地价差倒腾,只不过俄油还得装船卸船,三哥更省事 —— 中国工厂直接发货,印度公司中间赚个信息差。有数据显示,2023 年印度从中国买的电子仪器涨了 14%,钢铁产品涨了 12.3%,这些货里近两成都转口去了美国。更绝的是原料药,印度药店卖的药,71% 的原料都来自中国,他们自己分装贴个标签,转身就成了 "印度制造"。

为啥三哥敢这么明目张胆?看看工业实力就知道。2024 年中国工业用电 6.3 万亿度,印度全国发电量还不到 2 万亿度。中国每年新增铁路 3000 公里,印度才几百公里。广东一个省的机电产品出口就有 5400 亿美元,印度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加起来才 2546 亿美元。这种差距下,印度工厂连咖啡机的零部件都凑不齐,还不如直接从中国进货来得划算。

苹果公司早就试过把产能转移到印度,结果发现组装工人月薪不到 1000 人民币是不假,但生产线上的检测设备、核心模组全得从中国进口。印度本地能造的零件还不到 30%,所谓 "印度制造" 不过是中国零件换个组装地。这种产业链依赖,让三哥只能搞转口贸易 —— 毕竟自己生产一件冲锋衣成本比中国高 25%,傻子才费劲建厂。

有意思的是,同样搞转口,越南就比印度细致。韩国去年慌慌张张从越南买尿素,结果 67% 都是中国货经越南转手的,越南至少还换了包装贴了新标签。印度倒好,连撕标签的功夫都省了,可能觉得美国人看不出来,也可能嫌那点人工成本不值当。这种 "耿直式套利" 反而让美国商家破防,汤姆就吐槽:"还不如直接从中国订,省了给三哥交的智商税,还不用赔违约金。"

美国企业明知可能踩坑还非要从印度买,说到底是被 "逆全球化" 逼的。政府又是发补贴又是搞限制,中小企业怕被穿小鞋,只好硬着头皮找替代供应商。但全球化分工几十年,中国货的成本优势摆在那儿 —— 同样的咖啡机,中国造比美国本土便宜 40%,比印度造便宜 25%。商人逐利,哪能跟钱过不去。

现在汤姆逊学乖了,跟深圳厂家签了长期合同,物流信息直接填迈阿密港口。他算过一笔账:绕印度转一圈,不仅多花 20% 差价,还得承担港口拥堵导致的违约金。"以前是被政治正确冲昏头," 他自嘲道,"现在才明白,供应链不是说换就能换的,与其给三哥当冤大头,不如直接找源头。"

说到底,三哥的转口生意能成,靠的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只要全球产业链的成本逻辑不变,就算没有印度,也会有其他国家来赚这笔差价。美国想逆全球化重置供应链,到头来不过是让本国企业多交一笔 "转口税"。汤姆最后那句话说得实在:"生意场上,跟着成本走总没错,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最后亏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