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大秦剧场的后台化妆间里,中国首部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里“黑夫”的扮演者田梦冉正对着镜子整理发髻。
“今天的第一场7点50分开场,从打底、描眉、固定发髻到穿铠甲,一套妆造下来得半个多小时,我们早上六点半就开始准备化妆了。”田梦冉一边说着,一边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腰带,熟练地系在腰间。
“‘双节’期间,剧目演出场次增加,我今天要演5场,每场中途还要换三套服装,所以妆化好后就不卸了,这样能给候场留下足够的时间,把最好的状态展示给观众。观众专门来看这部剧,咱得对得起大家的期待。”田梦冉说。
与此同时,在剧场外,准备观看演出的观众排起长队,虽然下着细雨,却丝毫没有减退大家的观影热情。
听战鼓,穿战阵……剧场内,大气浑厚、荡气回肠的《复活的军团》开始上演。一个多小时的沉浸式演出中,观众随着演员的行进式表演穿梭于各场景之中,沉浸式感受秦史秦事,厚植家国情怀。
“非常震撼,不论是演员的情感流露还是现场的影视效果,都有很强的代入感。”看完《复活的军团》,来自四川的游客胡翠花眼里含着热泪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在第三幕‘寿春之战’中,一段军队休整时秦小兵给家里人写信的场景,‘惊’与新婚妻子隔空对话,那句‘待我归家’一出口,我眼泪忍不住就留下来了。”
《复活的军团》以“一封家书”为主线,通过四幕转场、行进式表演,展现了大秦帝国君臣廷议之争锋、沙场点兵之威壮、悍卒夜奔之诡变、兵团攻城之壮烈、三秦娶亲之风俗、军属思亲之断肠等剧情,深度诠释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双节’首日,我们演出了14场。为满足游客的观演需求,10月2日到5日,我们每天加演到20场。为保证大家有舒适的观演体验,每场演出只接待480人左右。”《复活的军团》剧目运营方——西安市临潼区六合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乔立达说,“我们推出这部剧,就是要立志打造一本‘读懂兵马俑的说明书’,赋予兵马俑生命和情感,让文物能够走出陈列馆,走进人们的生活,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夜幕降临,在距离大秦剧场1.5公里左右的华清宫景区九龙湖畔,另一番盛景也在开启。声光电交织的舞台缓缓亮起,舞剧《长恨歌》拉开了帷幕。
随着“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的旋律响起,水幕光影在湖面流转,演员身着华服踏水而舞,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随着一幕幕经典画面不断呈现,现场3000多名观众在65分钟的表演里“哇”声一片。演出结束,掌声经久不息,观众久久不愿离场。
“原本担心下雨影响体验,没想到雨夜看《长恨歌》更有氛围感!”来自江苏的游客周惠一边擦拭着脸颊上的雨珠,一边兴奋地说。
据了解,“双节”期间,舞剧《长恨歌》每日演出四场。同时,华清宫景区打造的西安事变实景影画剧《12·12》“双节”期间每日也加演至七场,通过进一步丰富节庆文化产品供给,为海内外游客带来兼具视觉冲击与文化深度的视听盛宴。
除了经典演艺的持续火爆,临潼区全新打造的10个XR沉浸式体验项目,也成为“双节”期间游客解锁大秦历史密码的新方式。
在位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附近的“帝国密码·秦始皇陵”XR体验馆内,游客佩戴上定制头显设备,仿佛瞬间“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大秦王朝。宏大壮观的地宫景象、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阵列、精密复杂的青铜器,都以沉浸式、可交互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眼前。此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简单文字记录,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鲜活体验。
“我好像真的走进了秦始皇的地宫!”刚摘下头显设备的美国游客马克,手指还下意识地在空中比划,“水银在脚下‘流动’时,我甚至忍不住想后退一步,感觉自己真的‘穿越’回了秦朝。”
“我们全程35至40分钟的沉浸式体验,既能保证沉浸感,也能提高接待效率。”“帝国密码·秦始皇陵”XR体验馆工作人员孟言骏一边帮游客调整头显设备、校准视角,一边说,“我们‘双节’期间在馆内设置了分区等候区,打造了秦文化主题打卡点,让游客在等候时也能参与打卡互动,最大程度保障游客体验感、舒适度。”
“今年以来,我们持续深化‘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模式,统筹推动文旅演艺、文化展演、文体赛事互融互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段明介绍,“同时,我们支持精品演艺持续焕新,不断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旅消费场所,打造一批沉浸式场景体验和数字体验新空间,激发文旅消费动能,持续擦亮叫响‘俑动中华•泉润临潼’品牌。”(记 者:罗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