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晋北农家,总能看见屋檐下挂着的 “银丝”—— 一绺绺细如发丝的挂面,在微风中轻轻晃动,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淡淡的麦光。在山西,挂面不是稀罕物,却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吃食,它藏着老辈人的手艺,也裹着寻常日子里的温暖滋味。
山西人做挂面,讲究 “三醒三揉,千丝万缕”。村里的老手艺人总说,好挂面得从选麦开始。每年秋收后,妈妈会把颗粒饱满的冬小麦挑出来,送到磨坊磨成细粉,再用温水和面,加入少许盐 —— 这是让挂面筋道的秘诀。和面时,妈妈的手臂要不停揉搓,直到面团变得光滑柔韧,像块温润的玉。接着是醒面,面团要裹上湿布放在陶盆里,等它慢慢 “舒展开”,再反复揉搓几次,直到面团能拉出细而不断的丝。
最热闹的是 “上架” 环节。妈妈会在屋内架起木架,把醒好的面团切成小块,搓成手指粗的长条,一圈圈绕在木杆上,再把木杆架到架子顶端。然后,她会轻轻往下抻拉,面团在重力作用下慢慢变长变细,从手指粗变成细银丝,垂在架子上像一道白色的帘幕。这时候,窗户要留条缝,让风慢慢吹干挂面,却不能让阳光直晒 —— 老辈人说,这样晾出的挂面才够筋道,煮的时候不会断。
等挂面晾干,妈妈会把它从木杆上取下来,切成一尺长的段,扎成小捆放进布袋子里。平日里,煮挂面是最省事也最暖心的饭。水烧开后,抓一把挂面丢进去,等面条浮起来,再加点青菜、鸡蛋,或是浇上一勺提前炒好的西红柿酱。筷子挑起面条,根根分明,入口爽滑筋道,麦香在嘴里散开,配上热汤,一口下去,浑身都暖和。
逢年过节,挂面更是少不了的 “心意”。妈妈会把自己做的挂面装进红布包,送给城里的亲戚。“自己做的干净,吃着放心。” 她边装边说。有一年我在外地过年,收到妈妈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除了香肠、腌菜,还有一捆扎得整整齐齐的挂面,上面还附着一张纸条:“煮的时候少放调料,尝尝家里的味道。” 那天晚上,我煮了一碗挂面,热汤下肚,眼泪差点掉下来 —— 原来,妈妈的牵挂,早被她揉进了这细如丝的挂面里,跨越千里,依旧温热。
如今,超市里的挂面种类越来越多,但妈妈还是坚持自己做。她说:“机器做的快,却少了点烟火气。” 屋檐下的挂面依旧每年都挂,那些细如银丝的面条,不仅是山西人的日常吃食,更是牵起岁月的线,一头连着老辈人的手艺,一头系着家人的牵挂。一碗热乎的挂面,一口熟悉的麦香,便是山西人最踏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