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北大天才,却因与导师交恶,被迫流落美国街头,辗转于餐馆打工14年。
1999年,在北京大学校友的帮助下,他才获得了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编外讲师职位,结束了漂泊的生活。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58岁的张益唐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相邻素数,其间隔小于7000万,从而破解了困扰数学界近两个世纪的孪生素数猜想。一夜之间,这位默默无闻的讲师成为了国际数学界的焦点人物。
十年磨一剑,2022年,张益唐再次震惊学术界——他公布了一篇长达111页的论文,宣布成功证明了与黎曼猜想齐名的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
2025年6月,这位历经半生沉浮的顶尖学者全职加盟中山大学,以余生之力报效祖国。
张益唐的选择并非个例:苹果芯片首席设计师孔龙放弃硅谷高薪,执教于复旦大学;普林斯顿核聚变专家刘畅投身北京大学;剑桥学者贠国霖扎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这股归国浪潮背后,是三重时代推力:
美国环境恶化:72%的华裔科学家因“中国行动计划”感到学术自由受限,75%在美科研人员正考虑离开;
中国机遇崛起:4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大科学平台相继建成,十年科研投入增长达300%;
家国使命召唤:正如国际数学领袖林华新所言:“我们不是在逃离美国,而是选择回到更需要我们的地方。”
张益唐们的归来,让人想起七十年前的钱学森。1955年,当钱学森决意回国时,他的导师曾质疑:“中国那么落后,你回去难道种苹果吗?”钱学森回答:“如果祖国需要我,我种苹果树也不是不可能。”
七十年后,钱学森种下的“苹果树”已根深叶茂,而张益唐们正成为这棵科技巨树的新枝干。
当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这场跨越世纪的科学报国传承,正为中华民族的科技苍穹撑起更加坚实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