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司法厅举行《重生之路:海南省刑释人员成功回归典型录》新书首发式。这是全国第二部、海南省首部系统记录刑释人员成功回归社会的纪实作品。
在海南全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宏伟征程中,“开放”与“包容”不仅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衡量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此,刑释人员能否顺利回归社会、重启人生,直接检验着这片热土的法治文明高度、社会治理温度和人文关怀深度,而《重生之路:海南省刑释人员成功回归典型录》所汇聚的,正是这一深刻命题下,海南以创新实践书写的温暖答卷。
走出高墙,回归社会的道路往往布满荆棘——社会投来的审视目光、与时代脱节的技能断层、生活层面的现实压力,都是必须跨越的障碍。因此,做好刑释人员回归工作,不仅是减少社会治安隐患的关键环节,更是关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为此,海南将这项工作纳入司法行政工作全局,着力构建贯穿“大墙内外、回归前后”的全链条帮扶机制:推动“刑期变学期”,千余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见证改造成效;延伸“金不换”中专班教育链条,持续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强化司法行政、公安、社区无缝衔接,配备专业力量驻点帮扶,切实解决特困救助、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
这套以“预防再犯、促进融入”为核心的海南样板,通过制度创新填补“监管真空”,通过资源整合凝聚社会合力,关键在于实现了从“管控”向“服务”、从“终结”向“新生”的理念转变,让帮教工作从司法行政部门的“独奏”升华为全社会的“交响”。
本书中收录的35个真实案例均源自海南监狱系统、各市县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的工作实践,书中每一位主人公,都是这一机制下成功蜕变的生动缩影,更是海南司法行政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曾经的迷途者如今有的被授予“见义勇为积极分子”,有的成为持证上岗的技术骨干,有的成为诚信经营的创业者,有的成为带动就业的带头人,有的成为热心公益的志愿者……这些鲜活案例,不仅印证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深刻内涵,更彰显了自贸港“人人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包容特质。
本书中的35个案例均作了化名处理,其虽如星火微芒,却足以照亮前行之路。从高墙之内到自贸热土,从“社会隐痛”到“建设力量”,这些个体用汗水重绘人生坐标的实践,生动印证了海南“惩、教、帮、融”四位一体治理路径的科学性:“惩”之有度,以法治威严筑牢行为底线与制度红线;“教”之有效,以技能重塑激活个体内生发展动力;“帮”之有网,以政策协同织密全链条支持保障体系;“融”之有情,以社会包容消融偏见隔阂的“隐形壁垒”。
这些成功实践,意义远超个体层面,充分展现了海南自贸港法治建设的实践成效,夯实了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为全国特殊人群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样板”。事实证明,只要给予迷途者希望、路径和尊严,不仅能挽救一个人、温暖一个家,更能有效降低社会风险、激发社会活力,为自贸港建设汇聚更多力量。这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
《重生之路》的编印,是多方协同、聚力攻坚的成果。在海南省司法厅党委的高位推动与具体指导下,省监狱管理局(省戒毒管理局)提供了丰富的基层案例,全省司法行政理论研究智库骨干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创作,确保了作品的真实性与专业性。特别是省预防犯罪研究所,作为核心策划与破题者,承担了从组织协调到内容把关的多轮繁重工作,将一线工作中发现的“真问题”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好选题”,最终凝练成这部承载着法治温度与社会期待的佳作。
在肯定和展示成绩的同时,本书也直面当前工作不足:部分偏远市县帮扶资源覆盖仍有薄弱环节,农技培训的实用性、心理重建的专业性亟待提升;新业态就业政策衔接存在滞后,跨境电商、文旅直播等领域的准入机制与支持举措需加快完善;社会偏见形成的“隐形高墙”尚未完全破除,面向公众的认知引导与包容教育仍需长效推进,这些待解命题正是未来全省司法行政工作需要深耕精进的重要方向。
首发式上,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郭扭只强调,《重生之路》的发布不是终点,而是深化社会治理工作的新起点,全省司法行政各单位要以本书为借鉴,推动构建跨部门联动的教育矫治工作大格局,提升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以本书为示范,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善于将基层零散的经验系统化、成果化;要以本书为载体,传播平安社会治理的“海南声音”。下一步,省司法厅将通过向相关单位赠阅、协调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在《法治海南》杂志开设专栏连载案例等方式,持续扩大社会影响,以此全力凝聚共建平安海南的广泛共识。
当前,海南自贸港即将全岛封关运作,对法治化营商环境和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生之路》的首发,正是海南司法行政系统主动担当、护航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其以真实的案例证明,帮助特殊人群顺利回归社会、成为积极的建设性力量,是社会肌体实现良性修复的关键一环,必将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贡献坚实的司法行政力量。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