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怕的不是风浪......”
出品 | 破茧商学府 作者 | 小九
前阵子帮朋友整理他这五年的创业笔记,发现个特别有意思的对比:
同样是遇到行业低谷,有人慌着裁员收缩,最后还是没撑住;
但他却在那段时间,悄悄把之前搁置的新产品线做了起来,等市场回暖直接抢占了先机。
我当时特别好奇,问他怎么敢在“逆风”里做冒险的决定。
他没说太多大道理,只提了一句:“真正怕的不是风浪,是你总想着躲,却忘了浪里其实能练出更好的水性。”
后来才知道,他一直在琢磨的,就是那个能让人在不确定性里反而变强的逻辑——反脆弱。
一.个体的反脆弱性自然界,或者说生物界,通常具备反脆弱性。
拿人类来说,人体可以从压力源的刺激中受益,变得更为强壮,但以一定程度为限。
比如,如果定期给骨骼施以一定的压力,则有益于骨密度的上升,这一机制被命名为沃尔夫定律,源自1892年德国一位外科医生写的相关文章。
植物为了抵御食草动物的侵害,会在体内产生毒素。可这些毒素,对人类来说,并非完全有害。
适量摄入,反而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变得更健康。
这就是药理学家所说的“毒物兴奋效应”——小剂量的有害物质,能起到药物的治疗作用。
在航空业,由于长期缺乏挑战性,飞行员的注意力和技能逐渐钝化,最后真的酿成了机毁人亡的惨剧。
对于反脆弱性事物,压力源、反毒物兴奋效应与挑战,反而能促进其茁壮成长和壮大。
但是诸如盘子、汽车或其他非生物体则不具备这种特征。
也就是说,它们可能很强韧,但并不具备内在的反脆弱性。
非生物体,也就是没有生命力的物体,在压力下往往会衰竭,或者折损,鲜有例外。
我们可以将这一区别视为生物体与非生物体之间的界限。
除了个体的差别,反脆弱性更多体现在系统中。
二.系统的反脆弱性
具有反脆弱性属性的系统是自由探索和反复试错的。
罗马人的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自由探索,而不是现成的“道理”来发展的。
它是基于经验,而这些经验让古希腊立法者莱克格斯也不由感慨道:
“不是靠任何逻辑推理过程中得来的,而是在与逆境和麻烦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
因而他们总是能凭借从灾难中获得的经验做出最佳选择”。
这种自由探索的结果带来了简洁、高效、灵活的决策机制。
但是在现代,由于社会逐渐积累起越来越“尖端”的精密机制,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
导致社会也变得更加脆弱和更易崩溃。
数据表明,企业合并后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企业收益与以往持平。
复杂庞大的系统中,一些细微的变动,都会给超负荷运转的系统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今的证券交易所是从过去的“公开喊价”演变而来的,当时疯狂的交易员们在一个露天市场面对面地用叫喊和咆哮来报价,闭市后则一起去喝酒。
而现在的证券交易所用电脑替换了交易员,这带来的看得见的好处微乎其微,却招致了极大的风险。
如果说交易员造成的错误还是可控的和分散的,那么计算机系统造成的错误则如脱缰野马。
2010年8月,一台电脑的错误导致了整个市场崩溃(“闪电崩盘”);
2012年8月,骑士资本集团的电脑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每分钟蒸发1 000万美元,总损失达4.8亿美元。
建立在自以为掌握了事件发生概率的错觉之上的系统注定要崩溃。
没有看到海啸或经济危机还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我们建造的事物无法抵御这些灾难,则是不可原谅的。
另一方面,好的系统,如航空业,天生就会有些彼此独立的小错误,一个错误的发生会降低未来犯错的概率。
一点点的危害,只会造福于机体,使其成为更好的整体,因为它会触发一些过度反应。
而过度反应的系统一定会采用超额模式,建立额外的能力和力量。
如果你误吞了15毫克的有毒物质,你的肌体可能会变得更加强壮,为对抗20毫克或更多的毒物做好了准备。
挫折中产生的强于常人的动力和意志力也是额外的能力。
系统能在反复试错中趋于完善和成长。
那么,如何培养个体和系统的反脆弱性呢?
三.培养反脆弱性现代人的血压指标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恶化,但是在狩猎采集者的身上却看不到这个现象。
现代人那种人为的衰老,正是剥夺了给身体一定压力,压抑了生命内在的反脆弱性的结果。
一个亟须压力的反脆弱性系统,如果长期缺乏压力源,反而会变得更加脆弱。
为了“安全”,管理员严格预防森林火灾,甚至不允许一丝火星出现。
可这样做的后果是,森林里的易燃树木越积越多,枯枝败叶层层堆积。
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猛烈,烧尽整片森林,连百年老树都无法幸免。
森林偶尔自起的小火,反而是自我清理、自我成长的方式。那些尚不至于摧毁系统的随机错误,有助于防止更大的灾难。
生活中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
但对于反脆弱性事物来说,剥夺这些系统的压力源、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反而会伤害它们。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大火越烧越旺。
对压力源、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
你要成为大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而反脆弱的事物则从混乱中成长。
反脆弱性偏好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它也偏好错误。如果你希望成为反脆弱类的,那么就将自己置于“喜欢错误”的情况下:乐于犯众多的小错,承受小的伤害。
如果每次试错都能让你了解到什么是行不通的,渐渐地,你就接近有效的解决方案了。
这样,每一次努力都变得更有价值,更像是一笔支出而非一个错误。
这与你在房间寻找东西没什么两样:每一次搜索都使得产生结果的概率更大。
我们从失败的尝试中能够逐渐摸索出正确的方向。
有位做互联网产品的朋友,在开发一款新APP时,没有追求“一次完美上线”,而是采用“小步试错”的策略。
第一版APP只保留了核心功能——在线问诊,上线后收集到用户反馈:“问诊流程太复杂”“医生回复太慢”。
他根据这些反馈,简化了问诊步骤,增加了医生排班提醒功能,推出了第二版。
第二版上线后,又有用户反映“没有药品推荐功能”,他又快速迭代,加入了药品推荐模块。
就这样,经过十几次小版本更新,APP的用户留存率从最初的20%提升到了60%,最终成为行业内的爆款产品。
如果他一开始就想杜绝错误,闭门造车,没有用户一次次的反馈,自以为完美的产品,最后也会失败。
有了障碍物,烈火才烧得更旺。
当你脆弱的时候,你往往倾向于墨守成规,尽量减少变化——因为变化往往弊大于利。
但如果你从波动中赚到的钱比你失去的要多,那么你会喜欢更多的波动性。
而系统往往是偏爱后者、淘汰前者的,因为变化和波动是大自然永恒的规律。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大火越烧越旺。
||案例、资料来源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喜欢可以点赞、分享和推荐,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想法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破茧商学府原创,不得擅自搬运到其它平台、端口、渠道。团队会定期检查各种违规侵权现象,一经发现,我们将保留证据并向其追究法律责任,严格处理,望一起塑造良好的原创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