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辽河油田攻坚热采降耗:“油稠”何以解“新愁”?

进入2025年11月,辽河油田——我国最早开发稠油热采的基地之一,正处于全年产量冲刺的关键期。在这里,热采贡献了全油田超

进入2025年11月,辽河油田——我国最早开发稠油热采的基地之一,正处于全年产量冲刺的关键期。在这里,热采贡献了全油田超50%的产量,但也消耗了高达81%的总能耗。

在“双碳”目标下,这种高能耗的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破解热采能耗偏高这一“新愁”,成为辽河油田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辽河油田正从方案、技术、管理三个维度全方位发力,为这片老油田注入绿色新动能。

01. 源头优化:“蒸”功夫要下“精细”棋

稠油热采能耗的核心症结,在于巨大的蒸汽注入量。辽河油田的首要举措,便是从源头控制能耗总量,在“蒸”功夫上做足精细文章。

过去粗放的注汽模式正被淘汰。在冷家油田洼70块,开发公司地质所党总支书记蒋艳介绍,他们正对平面距离仅100米的两口井实施“背靠背”同步注汽。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单井注汽可能导致的汽窜风险,大大减少了蒸汽浪费。

为提升蒸汽利用效率,辽河油田开发系统正大力推进精细分注,力求“应分尽分”。同时,油田正全力弥补资料欠账,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部热采区块的精细油藏描述。

数据是精细管理的基础。今年,辽河油田已完成“千口监测井”部署,并正联合服务商攻关低成本光纤产液剖面测试等技术,以满足动态资料录取的迫切需求。

02. 抓住“牛鼻子”:三路并进破燃气之困

热采能耗大,关键在于用气量大。2024年,辽河油田仅注汽、集油、脱水三大环节就消耗天然气超15亿立方米,占热采总能耗的一半。为此,辽河油田明确了“优简节气、以剂减气、以电替气”三大路径。

“优简节气”旨在通过流程优化减少设备耗能。高升采油厂通过关停低负荷泵站、停用加热炉、扩大集油半径等措施,仅今年前9个月就节约天然气超400万立方米。同时,“稠油冷输”工艺已在近40%的热采井推广,实现了井口不加热或仅冬季加热。

“以剂减气”代表着开采方式的转变,即从“热”到“冷”。目前应用最成熟的是二氧化碳辅助吞吐技术。今年前9个月,全油田已实施700多井次,日产油超千吨,实现了降耗与增产的双赢。

“以电替气”则是更长远的清洁能源替代。辽河油田采油院高级技术专家指出,地面锅炉近四分之一的热量损失在管线中。他领衔的团队正研制3兆瓦井下蒸汽发生装置,能直接在井下加热产汽,热效率更高。目前样机已能稳定产出70%干度的蒸汽,未来还将攻关效率更高的10兆瓦技术。

03. 模式创新:全流程挖掘管理红利

在技术攻关和工艺改造短期内无法全面铺开的现实下,辽河油田通过生产组织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从全流程中挖掘降耗潜力。

一种新的服务采购模式正在推广。油田开发事业部注水(汽)工程科科长单祥斌介绍,油田转而向外部供应商采购高隔热效能(D级以上)的隔热管服务,单次注汽费用不到购买新管的十五分之一。这既保证了隔热效果,又解决了设备大规模更新的难题。

在注汽环节,锦州采油厂新增了19处活动锅炉注汽点,使单井注汽半径平均缩短200米,热损失下降2个百分点。欢喜岭采油厂则利用无人机热成像技术巡检,及时更换耗散严重的管线。

在举升和集输环节,精细化管理同样成效显著。特油公司通过摸索采油规律,动态调节抽油机平衡度,单井日节电超10千瓦时。金海采油厂优化热化学沉降参数,减少乳化油产生,预计今年离心机停运时长可达200天,效益可观。

43年前,辽河石油人凭着“油稠人不愁”的精神,迈出了我国稠油热采的第一步。43年后的今天,面对“双碳”目标下的能耗“新愁”,辽河油田正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从源头优化、技术替代到管理创新,系统性地破解难题。

这场绿色转型攻坚战,不仅关乎当下的生产成本,更决定着老油田在新能源时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