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妈是我最大的“敌人”。
当我把攒了好久的零花钱买的《七龙珠》漫画偷偷藏在书包里,她总能精准地翻出来,然后就是一顿训斥:“看这些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
当我兴高采烈地说期末考了第九名,她不会夸我,只会皱着眉头问:“前面不是还有八个人吗?”
同学过生日,大家约好去肯德基,她一口回绝:“那种地方又贵又没营养,在家吃面条一样长大。”
那时候,我觉得她是世界上最扫兴、最不懂我的人。我的快乐、我的骄傲、我那点小小的虚荣心,在她那里,永远换不来一句“真棒”,只有一盆接一盆的“冷水”。
我心里憋着一股劲:等我长大了,绝对不要变成她那样。
转变发生在我工作第三年。
那个月,项目黄了,奖金泡汤,房东又通知下个月要涨500块房租。我盯着手机银行里可怜巴巴的余额,第一次对“没钱”产生了生理性的恐惧。
周末,朋友约我去一家新开的网红餐厅“打卡”,人均200多。我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太贵了,有啥好吃的,在家自己做不行吗?”
话一出口,我自己都愣住了。
这语气,这逻辑,简直跟我妈一模一样。
那一刻,我没有成为自己小时候梦想的“酷大人”,却无比精准地复刻了那个我曾最讨厌的模样。
也就在那一刻,我好像突然被什么东西击中了。我不是变成了一个扫兴的人,我是第一次,真切地摸到了“生活”这头怪兽粗糙的皮肤。
3. 我看到的漫画,她看到的是学费后来,我跟她聊起小时候的“漫画事件”。
我带着点委屈说:“那套《七龙珠》,我攒了整整两个月的零花钱呢。”
我妈沉默了一会儿,说:“那时候,你爸厂里效益不好,工资拖了三个月。你那买漫画的二十几块钱,是家里一个星期的菜钱。”
我愣住了,所有准备好的“控诉”都卡在了喉咙里。
原来,我看到的是一本承载着快乐和幻想的漫画,她看到的,是明天小菜摊上,能不能多割一斤猪肉,能不能多买几条孩子爱吃的鲫鱼。
我执着于“第九名”的排名,她担心的是,以这个成绩,我能不能考上好高中,未来能不能找到一个“铁饭碗”,不至于像他们一样,为了一日三餐耗尽力气。
现在我才明白,我并不是“理解”了小时候讨厌的人。
我是理解了生活本身。
理解了在拮据的工资和飞涨的物价面前,那份不得不计算的精明;理解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面前,那份近乎偏执的焦虑;理解了当你肩膀上扛着一个家时,“浪漫”和“情怀”是多么奢侈的词语。
她不是不想夸我,而是在她的人生经验里,“骄傲会让人栽跟头”,她得时时敲打我,才能让我走得更稳。
她不是不想让我享受,而是她有限的资源,必须精准地投放在“生存”和“未来”这两个最关键的节点上。
那个我曾讨厌的、扫兴的、斤斤计较的妈妈,其实是在用她认为最正确的方式,为我撑起一片小小的、能够遮风挡雨的天空。
5. 与自己,也与他们和解写这篇文章,不是要为我们小时候受的委屈“洗白”,也不是要歌颂那种充满压抑的爱。
只是想告诉每一个,可能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母的你:
这不是一种“堕落”,这是一种成长的必然。
当我们终于也扛起了自己的责任,品尝了生活的辛辣,我们才终于拿到了读懂父母那一辈的“密码”。
我们终于看懂了,他们那些不讨喜的行为背后,藏着的笨拙、疲惫和深不见底的爱。
所以,别跟自己较劲。那个突然理解了父母的你,不是变得无趣了,而是变得更厚重、更有力量了。
如果有可能,找个时间,跟爸妈聊聊吧。不是聊那些大道理,就聊聊他们当年的难处,聊聊柴米油盐的价格。
你会发现,那些你小时候解不开的疙瘩,在理解了生活的真相后,自然而然地,就松开了。
你有哪个瞬间,突然理解了父母曾经让你讨厌的行为?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