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省在逐渐公布社保基数,大家关注的 “调基”重点又来啦。对于社保基数调整,很多小伙伴都会产生很多疑问:到底什么是调基?为什么社保费每年都在变化?别急,下面就帮你一一解答。强烈建议HR把这篇文章转发给员工!
一、什么是社保调基?
社保调基,即调整社保缴纳的基数。我们每月缴纳社保的计算公式为:社保费用 = 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由此可见,缴费基数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保费用的变动。
缴费基数主要根据上一年所在地区的社会平均月工资来确定。由于社会平均月工资每年都会重新计算,社保局会依据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月工资,在 7 月进行一次社保基数的调整。
举个例子:2021 年1 - 6月小妮子每月工资性收入为6000元,年中因工作优异涨工资,7 - 12月每月工资性收入为7000元,年底还获得10000元的年终奖。那么小妮子2021年度月平均工资性收入为(6000×6 + 7000×6 + 10000)÷12 = 7333元。从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小妮子的社保缴交基数就是7333元。调基以后,需按照新的基数来缴纳,部分城市还会要求往前补缴差额部分。不过基数一旦确定,一年内将不再变动。
二、各省的社保基数范围会变?
各省会依据社会平均工资情况,来确定本年度社保缴交基数的范围限制。若自己去年月均收入远高于社会平均工资,会按照当地社保缴交上限基数进行缴交。
最高和最低的社保缴交基数根据社会月平均工资,按一定比例计算。通常以该省 / 市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60%为下限,该省/市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300%为上限。
例如,若当年某省市社会月平均工资为 10000 元,则社保缴交基数最低值为10000×60% = 6000元,最高值为10000×300% = 30000元。如果月工资性收入超过30000元,则社保缴交基数按30000元计算;若收入低于6000元,则社保缴交基数按6000元计算;处于6000 - 30000元区间的,按其收入情况计算。
需注意,部分地区会要求 “社保调基补差”,若不能及时补缴,或者继续按照原社保缴交基数去缴费,导致长期社保欠费,将会影响到未来退休以后的养老金领取。
三、为什么每年社保费都在涨?
从整体趋势看,社保基数逐年走高。因为社保缴费基数的上下限都与职工平均月工资挂钩,而整个社会的工资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都在逐步增加,所以社保基数也会同步增加,这就是我们每年缴纳的社保费用逐步增加的原因。
有人会问,社保基数上调,钱变多还是变少?从表面看,现在手头缴的费用多了,但多缴的费用最终受益人还是自己。比如社保缴费高了,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钱会增多;医疗账户金额也会增多;公积金缴纳数量增多,公积金余额增加……
四、为什么社保基数调整后,还要补差?
部分城市在调高基数后,会要求企业将之前 6 个月的社保费差额补齐(比如杭州),这就是常说的“社保调基补差”。如果不能及时补缴,长期社保欠费或者依旧按照原基数去缴费,将会影响到员工未来退休以后的养老金领取。
如何补差
在职正常缴费的职工:如果一年都没换过工作,社保在企业正常缴纳,调基补差工作会由企业统一操作。唯一不同的是,当月工资条中,该月的社保费用扣得更多了,因为要把这一年之前几个月的社保差额一次性补齐。
发生过离职、换工作的职工:如果在这 1 年换过工作,或者离职断保了,可以找到当时为你缴纳社保的企业,要求其为你补差。其中企业部分费用由原单位承担,个人补差费用需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