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信息如洪流般汹涌澎湃的时代,视频之风可谓席卷了大街小巷,人人都似被这股风裹挟着,拼命往那屏幕里的世界挤。我也曾试着随波逐流,想借视频之舟,将中医科普和学术观点传播出去。可如今,我却渐渐远离了视频宣传,转而投身于文字的世界。为何?只因那镜头有局限,文字无边界啊。
想当初,我初涉视频宣传,满心欢喜,以为能借这新潮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奥妙。我精心准备内容,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从中医的阴阳五行到辨证论治,从经典方剂到临床案例,可谓倾囊相授。可结果呢?有数据为证,那视频的观看量虽不算低,但真正能理解并吸收其中知识的观众却寥寥无几。就像那过眼云烟,看过便散了,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记。
镜头这东西,就像个被上了枷锁的舞者。它只能展现有限的画面,捕捉瞬间的表情,却难以传达中医那深邃而复杂的内涵。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究辨证论治,每一个病症都如同一片独特的树叶,有着自己的脉络和纹理。可视频里,短短几分钟,又怎能将这其中的千丝万缕讲得清楚?
我曾讲过一个失眠的病例,在视频里,我只能匆匆提及患者的症状和大致的治疗方法。可实际上,那患者的失眠背后,有着生活的压力、情绪的波动、身体的亏虚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我想详细解释,却受限于时间,只能草草收场。观众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病例和对应的治疗,又怎能体会到中医辨证的精妙之处?
而文字不同,文字是自由的精灵,它没有镜头的束缚,可以在思想的天地里任意翱翔。我可以在纸上细细描绘患者的面色如何苍白如纸,舌苔如何厚腻如积,脉象如何细弱如丝。我可以将中医的理论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从《黄帝内经》的古老智慧,到现代临床的实践经验,一字一句,都能让读者慢慢品味,细细琢磨。
古有李时珍,踏遍千山,尝遍百草,著成《本草纲目》。他靠的不是镜头,而是那一个个工整的文字,将千种草药的药性、功效、用法一一记录下来,流传千古。今有我,虽不敢与先贤比肩,但也愿以文字为笔,为中医的传承添上一抹色彩。
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位读者给我写信,说他读了我写的中医文章后,深受启发。他的家人患了一种疑难病症,四处求医无果。他按照我文章中提到的思路,结合自己家人的具体情况,尝试着用中医的方法调理,没想到病情竟有了明显的好转。他在信中说,是文字让他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是文字给了他希望和力量。
这便是文字的魅力啊!它不像视频那样转瞬即逝,而是可以长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人们手中的宝典。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翻开书页,与中医的智慧对话。
当然,我也知道,视频有它的优势,它能直观地展示一些操作过程,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但对于中医这门深奥的学问来说,视频就像一道快餐,虽然能填饱肚子,却缺乏营养。而文字,则是一道精心烹制的大餐,需要人们慢慢品尝,才能领略到其中的滋味。
所以,我如今很少用视频宣传中医科普和学术观点了。我愿守着这一方文字的天地,用我的笔,将中医的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穿越时空,跨越地域,让中医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我愿做那文字的守护者,以字为媒,传承中医的火种,让这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