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上被强行要求下车,私下加价才能继续行程,这些顺风车出行中的糟心体验,如今成了平台重点整治的对象。滴滴在2025年封禁了近万名违规司机,中途甩客行为终于遭遇了重拳出击。
截至2025年,滴滴顺风车已封禁约一万名涉及“中途甩客”违规的车主。这一数据揭示了平台对未按订单约定起点和终点完成接送服务的司机采取的零容忍态度。
所谓“中途甩客”,是指司机诱导或强制乘客在途中提前下车的行为。这种情况不仅破坏服务规则,还可能带来严重安全隐患,是平台治理的红线之一。
平台统计发现,超过95%的中途下车纠纷与费用问题直接相关。常见情况包括车主私自拼车、违规收取高速费用,以及乘客虚报乘车人数等。
这些数据揭示了顺风车服务中存在的根本矛盾:司乘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的博弈。有些司机接单后发现收益不如预期,便试图通过加价、拼车等方式提高收入。而部分乘客也存在虚报人数等不诚信行为。这些因素常常引发双方争执,进而导致乘客被中途要求下车。
为公正处理纠纷,滴滴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判定机制。通过调取沟通记录、行程录音、车辆轨迹等信息,可以较为准确地还原事件全过程。根据平台规则,如果司机存在私自拼车、临时加价、拒绝送达目的地等行为,将被认定为责任方。
若乘客存在虚报人数、威胁司机等情况,则由乘客承担责任。而因交通管制、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中途下车,双方均可免责。
在高速公路等危险路段下车,尤其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此类行为不仅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一旦造成乘客处于危险境地,司机还将承担全部安全责任,严重者甚至可能触犯法律。
平台明确提醒用户,遇到纠纷时,首要任务是保障自身安全。在危险路段,司机不应要求乘客下车,乘客也应坚决拒绝。如有类似情况发生,应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并联系平台进行举报。
滴滴此次大规模封禁违规车主,也反映了顺风车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2025年,滴滴、高德、嘀嗒、哈啰四大平台纷纷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滴滴强调安全与合规,被称为“六边形战士”:通过人脸识别、行车记录仪抽检、双证审核(驾驶证+车辆运输证)等措施严格控制风险。
在安全与服务上的严格管理,成为平台获取用户信任的重要手段。中途甩客等影响用户体验的行为,自然成为打击重点。
顺风车平台不仅面临监管压力,更面临着市场竞争的考验。滴滴通过安全与合规建立竞争优势,高德则以5%-8%的超低抽成吸引司机。
在这场服务体验的竞争中,平台需要平衡司乘双方权益。只有保障双方公平的交易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共享闲置资源”的顺风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