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改名,很多高校只是“微调”一下,比如加个“大学”、去个“学院”,但有这么一所北京高校,直接把原来的六个字校名全换了,堪称高校界的“改名天花板”。而且新名字一听就透着名校气质,让人肃然起敬——它就是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4年,最初只是一个很朴素的名字: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听着就像一个“广电局员工培训班”,那时候谁能想到它会成为今天的传媒界“扛把子”。
到了1959年,它升级成了北京广播专科学校,紧接着1960年再度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简称“北广”。这个名字一叫就是几十年,“北广”两个字在传媒圈的江湖地位不容小觑。

到了21世纪初,学校觉得“北广”这个名字虽然有历史,但不够“高级”,尤其在大学排行榜里显得有点“低调”。于是,改名计划正式启动。
一开始,拟定的新名字是北广大学。从营销角度看,这是保留“北广”品牌的同时,升级为“大学”。但是问题来了,听起来就像一所民办高校,甚至有网友调侃:“这是不是和‘蓝翔技校’一个路数?”最终,学校识趣地放弃了这个选项。
第二个备选名是传媒大学。这个名字确实简洁有力,直奔主题。但问题是,没有“北京”或者“中国”前缀,在众多高校中缺乏辨识度,听起来像个行业培训学校。最终,在多方权衡后,学校拍板定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一举拿下“国家级”牌面!

别看人家名字换得漂漂亮亮,中国传媒大学的“内功”也很扎实,不是光靠改名混饭吃的。
目前,中国传媒大学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新闻传播学(顶流中的顶流)、戏剧与影视学(导演、编剧、演员的摇篮)、艺术学、设计学、中国语言文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此外还有4个专博点,涵盖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音乐、出版等领域。尤其是新闻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真正的“招牌菜”。
就业方面也很能打。根据学校发布的数据,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不少人进入央视、新华社、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型媒体和互联网公司。还有不少校友成了演员、主持人、导演、编剧,活跃在荧幕前后,妥妥的“传媒圈黄埔军校”。

高校改名,其实不仅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更是一次品牌形象和学科定位的再塑造。中国传媒大学这次改名,做到了既保留了传播专业的核心定位,又提升了全国甚至国际的辨识度。
而且你会发现,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这样的命名方式,其实早就有先例。中国传媒大学的命名,正是借鉴了这些已有的成功案例,既有创新,也有策略。

虽然名字能带来第一印象,但真正让学校“出圈”的,还是学科实力、师资力量、毕业生质量。中国传媒大学这波改名,不仅提升了“牌面”,更把自己送上了传媒类高校的C位。
下次再听到“中传”这两个字,别只以为是个好听的缩写,它背后可是几十年积淀出来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