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 8 月,淞沪会战的炮火在上海骤然点燃。短短三个月,中国军队伤亡逾 30 万,蒋介石苦心打造十余年的中央军德械精锐在黄浦江畔几乎折损殆尽。
这场战役,是抗战初期最为惨烈的血战之一。上海巷战与阵地战中,中国空军几乎全军折损,海军主力舰艇为阻敌封锁长江航道大多自沉,抗战前期储备的弹药也消耗殆尽。战后有人形容,这是“一次用十年准备换三个月烈火的豪赌”。
然而,蒋介石为何毅然决然把最精锐的德械师投入上海,拼死一搏?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在华北步步紧逼。蒋介石深知,如果战火一直在华北蔓延,中国将极为被动。于是,他主动改变节奏,将主要战场引向华中,把战争烧到上海。
他的逻辑是:一旦日军被迫在江南作战,就不得不南北分兵,无法集中兵力蚕食华北。更重要的是,上海是远东最重要的国际都市之一,英美等列强在此都有庞大利益。蒋介石希望通过在上海与日军血战,把中日战争放在世界聚光灯下,迫使国际社会不能再保持沉默。
他在日记中写下:“借把战火烧到上海,使各国怒敌做经济制裁,及使英美允俄参战”。
换句话说,淞沪会战从一开始就带有“以战促援”的战略考量。
所谓“德械师”,是指在中德军事合作下,由德国顾问团训练改编、装备德式武器的中央军部队。
自 1933 年起,德国顾问塞克特为蒋介石提供陆军改革方案,计划分期建设 60 个国防师。但直到 1937 年战火骤然爆发,真正按德式标准改编完成的,只有:
教导总队第 87 师第 88 师第 36 师这四支部队从钢盔到火炮,大多采用德国或仿德装备,已大致达到一战后现代化步兵师的标准。蒋介石寄望它们作为未来国防军的骨干,是“十年磨一剑”的王牌。
德国顾问团曾再三劝告,切勿轻易投入前线。然而,在上海这个被蒋视为“立威之地”的战场上,他还是押上了所有家底。
8 月中旬,87 师、88 师首先投入战场,攻入闸北、虹口,一度夺回重要据点,甚至威胁到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日军增援:制空权与重火力压制很快,日军三个师团在上海附近登陆,凭借制海权、制空权与重炮优势,中国军队攻势受挫,被迫转入防御。
史料记载,战场上中国士兵曾端着刺刀冲向日军坦克,三小时拼光一个师。后方部队因不懂防空,在生火做饭时被日机轰炸,死伤惨重。
拉锯消耗:阵地反复易手从 8 月到 10 月,淞沪前线进入僵持拉锯。村镇几经易守,许多部队伤亡过半仍死战不退。德械师一再补充兵员,但“除了番号,已不是原来的部队”。
以第 88 师为例,战斗两月后全师仅余不到 800 人。著名的“八百壮士”孤军坚守,就是这支师的最后悲壮注脚。
全线崩溃:上海失守10 月下旬,大场镇失守,战局全面动摇。11 月初,中国军队不得不全面撤出,上海沦陷。
这场血战,中国军队伤亡逾 30 万,德械精锐损失 10 至 18 万,其中包括近万名骨干军官。有人形容:“十年驻军,三月打光。”
正如陈诚所说:“这次战略受政略的影响很大,乃是国家之不幸。”
对于蒋介石“在上海血拼德械精锐”这一决策,后人评价分歧明显。
批评者认为:这是严重的战略误判。蒋介石高估了国际干预的可能,错过了保存有生力量的时机。理解者则指出:当时中日军力差距悬殊,若无外力介入,中国几乎没有胜算。蒋介石的“以战促援”虽有理想化成分,但在当时也是唯一能寄望的出路。英国作家芬比评论道:“蒋介石把日本主力诱至上海的大战略本身并非全错,但他并不是一个高明的统帅。”
可以说,淞沪会战既是战略上的惨败,也是政治上的某种收获。它以惨烈的代价,让中国从此彻底斩断了幻想:唯有持久抗战,别无他途。
淞沪会战结束时,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全局之胜败,已非一城一地得失所能决定,惟有抗战到底,绝无妥协余地。”
三个月的血战,使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却也让全国上下彻底认清:抗战不是一时的忍耐,而是关乎民族存亡的持久战。
这是一场战略豪赌,失败多于成功,却也让中国从此进入了另一种战斗姿态。血与火之中,凝结出一个民族的抗战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