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引用的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分析,说特朗普团队对中国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
其反华政策背后的意识形态偏见导致了对中国实力的系统性低估。
如果特朗普的团队再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话,接下来特朗普执政的4年,很可能就是中国超越美国的分水岭了。
特朗普对中国的偏见,来自他从小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教育,把共产主义视为“自由社会的死敌”。
他认为中国的发展全靠“集权体制压榨人民”,觉得这种模式迟早崩盘。
这种偏见让他忽视了中国真正的竞争力,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师储备、全产业链优势、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动员能力。
2018年贸易战时,特朗普以为加关税就能逼中国投降。
结果中国通过内需拉动和产业升级,硬生生把外贸依存度从64%降到35%。
美国农民和车企反而被关税反噬,逼得特朗普偷偷给部分企业发补贴。
普林斯顿研究显示,中国六代机、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比美国预估的早启动5-8年,但直到技术成熟才公开。
2025年曝光的量子雷达,其实2017年就已立项,这种“保密式创新”让西方情报机构屡屡误判。
与之相反的是美国却热衷于画饼,一个项目八字还没一撇就已经宣传上了,宣传过就等于是完成了,等热度过去了一个项目可能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近几年科技都没什么发展,都停留在PPT上了。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在135个国家修建港口、铁路、5G基站,连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这种欧洲门户都被中企控股。
特朗普想用制裁断供,却发现中国手握稀土、锂电池、光伏面板等关键供应链节点,美国造军舰的钕磁铁90%靠中国进口。
中国不学美国到处当“世界警察”,而是用市场换话语权。
2025年中东石油国集体用人民币结算,不是因为中国军力多强,而是沙特发现卖油赚的人民币能直接买中国无人机和高铁,比美元更划算。
特朗普的芯片禁运反而逼出中国自主产业链,长江存储的232层NAND闪存已抢走三星15%市场份额。
美国的对中国政策也让盟友们离心离德,欧盟2025年顶着美国压力签了《中欧投资协定》,德国车企用中国电池可免关税。
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反华是工作,和中国合作才是生活。
普林斯顿模型显示,中国已经把发展拆解成科技、金融、地缘等12个子系统,每个领域进步10%,整体国力就能翻倍。
而美国还停留在“航母数量定霸权”的旧思维里。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未来十年就会是中美最关键的较量时期。
中国光伏发电成本已降到0.1元/度,美国页岩油却因环保法案成本飙升。
特斯拉偷偷把储能工厂搬到上海,因为“这里一度电的成本够德州充三回”。
中国靠14亿人口的数据喂养AI模型,抖音的推荐算法让美国情报机构直呼“比FBI侧写还准”。
硅谷工程师回流中关村,2025年清华毕业生留美比例跌破5%,而美国STEM专业60%是中国留学生——这些人毕业后八成选择回国。
《纽约时报》指出的这些问题并不复杂,难道特朗普团队自己就想不到么,还需要媒体来提醒?
这就要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了,美国的党争。
别看《纽约时报》说得字字珠玑,一副为民请命的样子,但更大的可能性,这也不过是党争的一部分。
美国的主流媒体几乎都掌握在民主党的手上,亚马逊老板贝索斯2013年花2.5亿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
从此这家报纸天天怼特朗普,但对亚马逊拿政府订单、逃税丑闻装瞎。
有人统计,贝索斯收购后《华邮》骂特朗普的文章是骂拜登的30倍。
而《纽约时报》则由索尔兹伯格家族控制,这个家族四代人掌控《纽时》130年,从越战到中美贸易战,永远站民主党。
2020年大选时,他们给拜登的正面报道篇幅比特朗普多40%。
Facebook也就是现在的Meta和谷歌的算法能把民主党内容顶到热搜,但会把特朗普的帖子限流。
Facebook的推送机制能让加州大学生天天刷到环保少女,但德州农民刷10条有8条是骂共和党的。
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上台后直接将这个部门整个砍掉的原因之一。
这些媒体绝口不提补贴的钱大半进了民主党议员腰包。
所以特朗普最近新出台一个政策,表面是说要让美国的电影行业繁荣,但实际处处都是针对好莱坞。
因为在特朗普看来,好莱坞就是一帮反骨仔。
美国现在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领导人的能力问题或者是认知问题,而是党争问题。
民主党也好,共和党也好,都知道美国的问题所在,但是双方都只接受以自己的方式来建设美国。
道理很简单,谁做出了成绩,谁就能掌握更多的权力。
所以即便知道对方做的事情是利国利民的,也要拆台捣乱,真让你做成了不就是削弱自己的权力了么?
当一切都为党争服务的时候,就没有人会为人民服务了。
别看《纽约时报》今天批评特朗普,等之后民主党上台了,干的是一样的事,《纽约时报》报道的画风就变了。
参考资料:
1、财联社《贝索斯旗下大报遭25万用户愤怒退订 赶忙展示“批判特朗普”精神》
2、北京日报《美国政府效率部自曝黑料,来看美国的五大罪状》
3、环球时报《美媒:理论家们设想的中国世纪已到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