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除了解暑解渴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如果告诉您,西瓜可以提高人体性功能,您会相信吗?
夏日高温难耐,口干舌燥之际,切一块冰镇西瓜,清甜的汁水滑过喉咙,燥热感瞬间消散……这是每个人都熟悉的舒爽体验。但你或许不知道,西瓜之所以能在解暑之外为人体带来更多健康益处,正是因为它富含一种特殊的非蛋白质氨基酸 ——L-瓜氨酸。1930年,L-瓜氨酸首次从西瓜汁中被发现,作为精氨酸合成的前体物质,当时并未引起过多关注。随着代谢组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L-瓜氨酸的健康价值被层层揭开:从延缓衰老、抑制炎症,到改善身体机能,这个藏在“瓜”里的成分,正让“吃瓜”这件事从单纯的消暑行为,变成有科学依据的健康选择。
图源:CMT
“瓜中黄金”瓜氨酸:抗衰抗炎的新发现衰老,这个让人类亘古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始终与代谢紊乱紧密相连。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体内代谢物的变化不仅是衰老的结果,更可能是驱动衰老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Advances上发表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瓜氨酸在衰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对不同年龄(6周、24周、36周、52周、78周)雄性小鼠的脑组织、肝脏组织和血清样本进行了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在所有检测样本中,瓜氨酸是持续下调的代谢物之一。尤其在小鼠肝脏组织中,24周时瓜氨酸水平就比6周时下降了约50%,在脑和血清中也下降了约20%。
这一发现引发了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他们进一步探索瓜氨酸与衰老的关系。在细胞实验中,对衰老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补充500μM瓜氨酸后,DNA损伤标志物γH2AX水平明显降低,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活性受到抑制,细胞周期停滞标志物p21的表达也减少。同时,衰老细胞分泌的炎症细胞因子如Tnf、Il6、Il1b的mRNA水平也显著下降。在原代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实验中,无论是小鼠还是人类的巨噬细胞,瓜氨酸补充都能有效减轻与年龄相关的DNA损伤、衰老标志物表达和炎症因子释放,且这种效果在衰老细胞中更为明显。
在动物实验中,对72周龄的老年小鼠进行为期约9周的瓜氨酸补充(通过饮水,1g/kg体重),结果显示小鼠体重显著下降,脾脏和肝脏重量也减少。更重要的是,老年小鼠脑、肝组织和BMDMs中炎症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降低,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受到抑制,DNA损伤和细胞周期停滞标志物减少,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瓜氨酸的抗炎作用同样令人瞩目。研究发现,脂多糖(LPS)处理会使巨噬细胞内瓜氨酸水平升高,而补充瓜氨酸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炎症细胞因子(Tnf、Il6、Il1b)的mRNA表达和蛋白质分泌。在小鼠模型中,瓜氨酸给药能延长LPS和半乳糖胺(Gal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以及脓毒症小鼠的存活时间,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其抗炎机制是通过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激活,调控mTO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糖酵解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促炎反应。
瓜氨酸的“多面手”能力:从男性健康到免疫调节瓜氨酸的作用机制复杂而精妙,它作为非蛋白质氨基酸,在体内参与多种代谢过程,尤其与精氨酸代谢密切相关,通过尿素循环和瓜氨酸-精氨酸循环发挥作用。基于这些机制,瓜氨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潜力。
在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治疗方面,研究显示瓜氨酸是精氨酸的前体,口服瓜氨酸能更有效地提高血清精氨酸水平,促进一氧化氮(NO)生成,而NO是维持阴茎勃起的关键信号分子。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纳入了13名使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PDE5i)但效果不佳的ED患者,给予每天800mg瓜氨酸和300mg反式白藜芦醇组合补充1个月。结果显示,患者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SHIM)总分从基线的8.32±1.21显著提高到10.96±1.21,其中勃起信心、勃起硬度和性交满意度等维度改善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这表明瓜氨酸与PDE5i联合使用能增强勃起功能,为ED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瓜氨酸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蛋白质的瓜氨酸化是指在酶的催化下,肽酰基或游离的精氨酸脱掉一个亚胺基转化为瓜氨酸的过程。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瓜氨酸化蛋白的自身抗体,如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等。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美国风湿病卫生专业人员协会(ARHP)年会上,已将类风湿因子(RF)联合抗CCP抗体检测纳入类风湿关节炎的血清学诊断标准,这些抗体能帮助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为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在胃肠功能障碍方面,瓜氨酸主要由肠上皮细胞合成,其血浆水平与小肠长度及肠黏膜上皮细胞数量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估肠道功能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短肠综合征患者术后残余小肠越短,血浆瓜氨酸浓度下降越显著;放化疗后胃肠道损伤、克罗恩病及急性胃肠道损伤患者中,瓜氨酸水平也有不同程度降低。危重症患者入住ICU后血浆瓜氨酸水平降低,且与28天死亡率成反比,提示瓜氨酸水平可反映胃肠道功能状态及患者预后。
针对脓毒血症,脓毒症患者常因胃肠道功能受损导致瓜氨酸合成减少,同时体内高分解代谢状态使瓜氨酸消耗增加,导致血浆瓜氨酸水平明显降低。而瓜氨酸缺乏会进一步影响免疫功能,加重病情。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血浆瓜氨酸水平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补充瓜氨酸可能通过改善免疫功能和代谢状态,帮助患者对抗感染,但其具体机制仍在探索中。
在精氨酸缺乏相关疾病中,精氨酸是半必需氨基酸,参与尿素循环和NO合成,在特定情况下会成为必需氨基酸。精氨酸缺乏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由于瓜氨酸能在体内转化为精氨酸,且不受肝脏首过效应影响,口服瓜氨酸比直接补充精氨酸更能有效提高血液精氨酸浓度,增加NO合成。例如,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补充瓜氨酸可通过提高NO水平,发挥血管舒张作用,改善患者症状。
不止西瓜:瓜氨酸的“蔬菜来源”及食用建议提到瓜氨酸,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西瓜,但实际上许多蔬菜作物都富含这种有益成分,为我们获取瓜氨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在葫芦科作物中,西瓜的瓜氨酸含量尤为突出。研究显示,西瓜果实鲜样中瓜氨酸含量可达7.21g/kg,不同品种、倍性和瓤色的西瓜,瓜氨酸含量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三倍体西瓜果实中瓜氨酸含量高于二倍体,黄、橙色瓜瓤的西瓜高于红瓤,白瓤西瓜的瓜氨酸含量也相对较高。除了果实,西瓜的叶、根、茎等器官也含有瓜氨酸,只是含量相对较低。
丝瓜也是瓜氨酸的优质来源,其老叶中瓜氨酸含量可达0.85g/kg,在检测的9种葫芦科作物老叶中位居榜首。苦瓜的老叶和幼叶中瓜氨酸含量也较为可观,老叶中为0.66g/kg,幼叶中为0.47g/kg,根中含量达0.43g/kg。瓠瓜的茎中瓜氨酸含量最高,为0.39g/kg,甜瓜果实中瓜氨酸含量为0.34g/kg,冬瓜果实中为0.20g/kg,黄瓜果实中为0.16g/kg。
日常食用这些富含瓜氨酸的蔬菜时,有一些建议可供参考。对于西瓜,建议选择成熟的果实,因为接近成熟期的西瓜瓜氨酸含量达到峰值。可以直接鲜食,也可打成果汁饮用,但需注意适量,避免摄入过多糖分。丝瓜和苦瓜可采用清炒、凉拌等简单烹饪方式,最大程度保留瓜氨酸等营养成分。瓠瓜、甜瓜、冬瓜、黄瓜等也可通过多样化的烹饪方法纳入日常饮食,如瓠瓜煮汤、甜瓜做沙拉、冬瓜炖肉、黄瓜凉拌等。
需要注意的是,蔬菜的储存和加工方式可能影响瓜氨酸含量,应尽量选择新鲜蔬菜,避免长时间储存和过度加工。同时,不同个体对瓜氨酸的需求和吸收存在差异,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搭配饮食,确保营养均衡。
图源:CMT
小小“瓜”氨酸,健康大作用从抗衰老、抗炎到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瓜氨酸的健康益处不断被揭示。它存在于我们日常食用的多种蔬菜中,尤其是西瓜、丝瓜、苦瓜等葫芦科作物,为我们通过饮食获取这种有益成分提供了便利。
吃“瓜”看似简单的饮食行为,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密码。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瓜氨酸的认识还将不断深化,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基于瓜氨酸的健康产品和治疗方案出现。但当下,合理搭配饮食,多吃富含瓜氨酸的蔬菜,无疑是一种简单、天然且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让我们从日常饮食做起,享受“瓜”带来的健康益处,拥抱更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Xie Z, Lin M, Xing B, et al. Citrulline regulates macrophage metabolism and inflammation to counter aging in mice[J]. Science Advances, 2025, 11(10): eads4957.
2、Shirai M, Hiramatsu I, Aoki Y, et al. Oral L-citrulline and transresveratrol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erectile function in men with phosphodiesterase 5 inhibitor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pilot study[J]. Sexual medicine, 2018, 6(4): 291-296.
3、杨东东,朱红菊,赵永,等.蔬菜作物中瓜氨酸代谢调控研究进展[J].中国瓜菜,2023,36(02):1-10.
4、Aslam A ,王伟伟 ,何楠 , et al.不同葫芦科作物中瓜氨酸含量的比较[J].中国瓜菜,2020,33(06):6-11.
5、李亚莉.瓜氨酸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22,(22):35-39.
6、戴芳萍,王箴,李倩.瓜氨酸与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6,18(05):385-387+391.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木槿
审核:梨九
排版:蓝桉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