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作家吴晓锋站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的讲台上,用这句话开启她的讲座时,台下座无虚席的听众们无不为之动容。2025年8月9日,这位兼具法学博士身份与作家才华的才女,携其两部力作《芯战》与《孤光》,以“文学中的家国情怀”为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也点燃了人们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
一、从《芯战》到《孤光》:家国情怀的文学表达
吴晓锋的讲座,以她创作的两部作品为线索,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之旅。《芯战》,这部自2021年出版以来便在当当新书榜都市小说类持续霸榜的作品,以芯片这一现代科技的心脏为切入点,深刻描绘了在科技竞争激烈的当下,芯片领域的自主创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现实图景。“芯片是现代科技的心脏,这仗必须打赢!”吴晓锋在谈及《芯战》时,语气中充满了激情与坚定。她的话语,不仅道出了作品中人物的家国担当,更触动了现场每一位听众的心弦。
而《孤光》,则是吴晓锋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精心创作的力作。这部历时十余年筹备,查阅上百本史料与传记的作品,以隐蔽战线为背景,讲述了主角杨怀义从国民党军官成长为中共秘密党员,与徐子莹等隐蔽战线工作者隐姓埋名、深入敌营的传奇故事。“‘孤光’取自南宋文学家张孝祥的抒怀之作‘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既是潜伏者的代号,更是黑暗中不灭的信念之光。”吴晓锋在解读《孤光》时,语调沉缓而充满力量。当她朗读杨怀义与组织失联仍冒死传情报的片段时,全场鸦雀无声,唯有翻书声与听众们内心的震撼共鸣。
二、家国情怀:历史与现实的交响
在讲座中,吴晓锋不仅分享了作品的创作故事,更深入剖析了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不同载体中的深刻内涵。她指出,家国情怀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无论是《礼记》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都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而在当下,家国情怀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吴晓锋以《芯战》为例,指出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芯片领域的自主创新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安全,更关乎国家的未来命运。她强调,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水,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科技工作者的攻坚克难中,更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三、读者共鸣:家国情怀的力量
吴晓锋的讲座,不仅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现场听众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既有从事法律、新闻等行业的专业人士,也有对文学充满热爱的普通读者。他们在吴晓锋的讲述中,找到了共鸣,也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力量。
一位年轻听众在互动环节中提问:“在《孤光》中,杨怀义从国民党军官到中共党员的转变,是如何体现家国情怀的?”吴晓锋微笑回答:“这种转变,正是乱世中‘家国’二字对人心的重塑。个人命运从来不是孤立的,就像现在的芯片攻坚,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水。杨怀义的选择,正是对家国情怀最深刻的诠释。”
四、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弘扬
讲座结束后,许多听众仍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纷纷表示,吴晓锋的讲座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国情怀的内涵与价值。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家国情怀依然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共鸣,是我们面对挑战时不忘初衷、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
值得一提的是,吴晓锋在讲座中还展示了她为创作《孤光》所积累的史料笔记。那些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不仅见证了她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更体现了她作为作家的严谨与执着。这种对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弘扬,正是吴晓锋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关键所在。
五、结语:家国情怀,永不过时
从《芯战》到《孤光》,吴晓锋用她的作品与讲座,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之旅。她让我们看到,无论是在科技战场上的攻坚克难,还是在隐蔽战线上的默默奉献;无论是在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在现代的自主创新与国家复兴,家国情怀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让我们铭记吴晓锋的教诲,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家国情怀,永不过时;家国情怀,永远是我们心中最亮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