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地处渤海湾北岸中部,是闻名世界的避暑胜地。本组图片拍摄于1916年,真实记录了一百多之前这座海滨小城的街景、建筑和天然美色,其中很多地方已经消失或少有人知了。

刘庄
这是当年北戴河刘庄的街景,道路坑洼不平,街道两旁是简陋的房屋。此时已是民国,依然可以看到个别梳着辫子的行人穿梭于狭窄的街道间。路边是一条干涸的排水沟,上面架着一座小砖桥。

巡警
一名身穿制服、拎着警棍站在街道中间,这身现代打扮似乎与混乱的背景格格不入。刘庄地处北戴河风景区的中心地带,从这里前往北戴河的各个旅游景点以及山海关、南戴河等地都很方便。

货币兑换
因为来此地的洋人特别多,便催生出了一个特殊的行业:货币兑换。图为一名洋人正在路边的小摊上兑换货币,不远处站着两个巡警和两名当地的百姓,其中一名巡警站在石头垒砌的矮墙上,远远看着镜头。

商店
距离小摊贩不远的矮墙尽头是一家综合商店,房屋山墙的位置上写着醒目的“森茂”两个汉字以及英文“Sunmow”。门脸不大,旁边的旗杆上挂着一条长长的旗子。

邮局
北戴河邮局,门前挂着“二等邮局”的牌子,旗杆上飘扬着“北洋政府”的五色旗。这座邮局建在一片开阔地上,显得很孤单。当时的北戴河邮局为季节性的夏日邮局,一般在五月端午节后开张,八月中秋节后关闭。1914 年,北戴河邮政支局改为北戴河南山邮局,归直隶邮务管理局管辖,成为二等邮局。

旅馆附近
从前面的图中我们已经了解,当年北戴河的道路还很糟糕,不适合机动车甚至马车的通行,因此,体型小巧灵活的毛驴便成为了交通的主力军。图为一群驴夫牵着毛驴聚集在一处旅馆前,等待被雇佣。

骑驴
骑上毛驴的洋人在旅店前专门留了一张合影。对于他们来说,骑着毛驴出游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不但可以感受到乡村野夫骑牲口的快乐,还因为行动较慢,可以更充分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仆人
这是几名为洋人服务的中国仆人,他们的穿着打扮代表他们从事着不同层级的工作,短打扮者是体力劳动者,干的是卖力气的杂活,比如马夫或杂役之类,而穿长袍的人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比如管家之类。

金山嘴灯塔
位于北戴河最东端的金山嘴灯塔,三层建筑,画面中有三个洋人正在灯塔的二层游玩。 在灯塔旁遗留一块旗杆的底座, 上面刻着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的字样。这里曾是秦始皇东巡碣石驻跸之地,专家推测,此处曾经有过一座宏大的宫殿,灯塔就建在宫殿的废墟之上。

海神庙
位于金山嘴的海神庙是当地渔民祈求出海平安的场所,里面供奉着海神娘娘。旧时每逢农历四月十八,便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庙会,远近善男信女都会前来烧香、祈福,热闹非凡。

三皇庙
海神庙东侧是一座三皇庙,里面供奉的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这里是当地农民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的地方。两座庙前都种满了高粱,在中间的位置,立着一只造型古拙的石头钟架,上面挂着一口大钟,看样子已经有些年代了。

教堂
在金山嘴周边,除了有两座中国寺庙之外,还有一座俄罗斯东正会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898年,建造者是俄国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大祭司。

内景
俄罗斯教堂的内部景象,院子内栽着各种灌木,不远处是有一座尖顶建筑。有资料记载,金山嘴在19世纪末曾被拟定为港口,俄国人闻听此消息后,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强行在这里建造了这座教堂进行阻止。

南天门
南天门是金山嘴一道奇异的自然景观,海边的一块巨石因海水冲刷和侵蚀而成了一座天然拱门。此时,恰好有一条帆船从拱石前面的海面上经过,摄影师不失时机地抓拍到了它。

休息
民国时期,南天门曾是游人必至的旅游景点,现在好像因为特殊的需要被封闭了,是否还在不得而知。图为一群西洋游客聚集在“南天门”靠海一面的岩石上休息。前景站着一名穿着水手服的少女正对着镜头巧笑打卡。

野炊
洋人们围坐在一起,打开带来的食盒,准备野炊。在和煦的海风伴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响享受美食,的确十分惬意。和同时代的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相比,他们真是宛如活在天堂一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