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吃货公认的中国十大烧鹅,没吃过可惜了

食鹅这事儿,早不是新鲜活计。北魏《齐民要术》里写养鹅“唯食五谷,不杂糠秕”,那会儿人不把鹅当普通禽鸟,晋代王公宴上,鹅炙

食鹅这事儿,早不是新鲜活计。

北魏《齐民要术》里写养鹅“唯食五谷,不杂糠秕”,那会儿人不把鹅当普通禽鸟,

晋代王公宴上,鹅炙得油亮摆中间,比鸡鸭体面。

苏轼贬到黄州,还琢磨着 “慢着火,少着水” 炖鹅,

说“火候足时它自美”, 苦日子里,一口鹅肉能抵半段舒坦。

这不是矫情,是把食材嚼出了人情味儿。

现在南方还认这个理。

广东烧鹅得用清远黑鬃鹅,皮烤得脆响,咬开流油,

婚宴上少了这盘,客人都觉得主人没尽心。

从古籍的字缝到饭桌上的热气,鹅肉揣着中国人的日子劲儿,没断过。

今天,跟诸位聊聊,中国最好吃的十大烧鹅,没吃过可惜了……

广州脆皮烧鹅

始于南宋末年抗元南迁的“厨变”,

南京御厨随文天祥退至岭南,因地制宜将高邮麻鸭替换为广东黑棕鹅,

经荔枝木挂炉明火烤制,皮脆如“玻璃纸”,肉嫩流汁,

成就“一口通商”时期的“食在广州”标杆。

清光绪《广州竹枝词》早有“挂炉烤鸭美而香,却胜烧鹅说古冈”之句,

其技法更在改革开放后遍街飘香,成为老广筵席与快餐的“双料王者”。

皮脆需选90天黑棕鹅,皮下脂肪均匀,经八角、桂皮腌制后,

沸水凝皮、风干六时,入200℃炉温慢烤四十分钟,

表皮“咔嚓”作响如碎阳,内里肉汁丰沛如泉,蘸酸梅酱解腻,连骨头都“啱啱”(刚刚)吸饱香气。

老广常说“烧鹅配白饭,胜过山珍海味”,

这口脆皮嫩肉,藏着岭南饮食的烟火气。

江苏金湖红纱熏烧鹅

用红纱布裹鹅熏烧,外皮枣红油亮,

咬下“咔嚓”脆响如嚼玻璃糖,肉汁却嫩滑得直往舌尖钻。

这手艺源自金湖老灶台,红纱布不仅锁鲜,

还染上淡淡果木香,配酸梅酱一蘸,咸甜交织不腻人,当地人喊它“嗲嗲鹅”。

它诞生于苏北水乡,明清时盐商船宴盛行,鹅是待客硬菜。

红纱裹鹅的巧思,既防熏烤焦糊,又让烟香均匀渗入肌理,成了金湖宴席的“门面”。

如今,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熏鹅,

孩子蹲灶边等第一锅,老人说“鹅香飘处,年味才浓”。

这鹅没啥花哨典故,却靠实在滋味站稳脚跟,

皮脆肉嫩不塞牙,咸香里带点甜,像极了苏北人的直爽性子。

宁波烧鹅

得从清明烧鹅说起。

老底子宁波人讲“清明烧鹅,好比正月蛳螺”,这口鲜甜咸香能勾魂。

浙东白鹅自晋代王羲之爱鹅始,便浸着书香气,

天一阁百鹅亭下,鹅池碑旁,鹅鸣声里藏着千年文脉。

1980年代“浙东牌”挂炉烤鹅注册,兴宁桥下烤鸡与百丈路烧鹅并称“双绝”,

如今老江东仍有几家店守着传统:

活鹅现杀,腹内塞八角桂皮花椒,外抹蜂蜜水,炭炉250℃烤制,

皮脆得“咔嚓”响,肉嫩得能抿化,蘸芝麻酱最是地道。

端午“端午担”更见讲究:

女婿挑鹅要成双,鹅头颈涂红叫“吭吭鹅”,寓意忠诚如鹅,一生一侣。

这口烧鹅,吃的是岁月,嚼的是乡愁,

连乾隆都曾夸“北有烤鸭,南有烧鹅”,侬说灵光不灵光?

羊额烧鹅

诞于明末清初顺德羊额村,已有三百年光景。

清同治年间,进士何崇光赴京赶考,挑着烧鹅作“途中餐”,

皮脆肉嫩的滋味让同路考生直咂嘴,成了坊间美谈。

2020年,这“皮脆肉滑、骨香沁人”的烧鹅,被列入顺德区非遗,

成了岭南美食的活招牌,当地人讲:“烧鹅要趁热,凉了失了魂!”

选鹅有讲究,非90-95天的黑鬃鹅不用。

宰净后吹气、按摩、涂秘制香料,再经木炭慢烤,皮脆如薄纱,肉嫩似豆腐,

咬开时汁水“吱”一声冒出来,蘸点烧鹅汁,香得人直眯眼。

这口滋味,全凭十二道工序的精细,

吹气要匀,按摩要透,火候要准,少一步都失了魂。

荔枝柴烧鹅

东莞大岭山矮岭冚村,藏着600年非遗美味——荔枝柴烧鹅。

明洪武年间,始祖叶基来迁居时便掌握此技艺,

原用木柴、竹柴,后改蔗渣,直到70年代叶绍基试荔枝柴成功。

荔枝木阴干三年,明火烤制时果香渗入鹅油,形成独特焦糖香。

2019年,这道“鹅炙”被列入东莞市非遗名录,成为岭南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烧鹅讲究“皮脆如琥珀,肉嫩多汁”。

选8-9斤清远黑棕鹅,90天鹅龄最佳,肥瘦2:8。

经秘制酱料腌24小时,麦芽糖醋水风干8小时,再入“鹅楼”烤炉。

荔枝柴火需人工调控,45分钟烤制让鹅皮形成0.3毫米脆壳,皮下油脂渗透肌理,肉汁保留75%。咬下时“咔嚓”脆响,

果香与肉香在舌尖炸开,蘸酸梅酱更添层次,配濑粉或米饭是东莞人经典吃法。

新余北湖烧鹅

堪称赣地烧鹅界“顶流”。

它诞生于北湖宾馆,选用清远黑棕鹅,得从鹅龄90天起“精养”,

运动量大的鹅肌理紧实,皮下脂肪薄如蝉翼,烤后皮脆如酥,肉嫩弹牙不柴。

制作时,先以沙姜、陈皮、五香粉等腌透鹅腔,再涂麦芽糖醋水“锁脆”,

果木炭火慢烤40分钟,火候讲究“先文后武”,

让热力穿透表皮逼出油脂,最终皮色金红似落日,

咬开“咔嚓”脆响,内里鹅肉渗着陈皮的清冽果香,

蘸点酸梅酱,咸甜交织,直叫人“嗦骨都香”。

这烧鹅不仅是口腹之欢,更藏着新余人的“烟火密码”。

宴席上它必作“压轴菜”,取“家肥屋润”的好彩头;

配仙女湖绿茶解腻,茶香裹着鹅香,成了本地人“茶配鹅”的默契吃法。

公明烧鹅

诞生于1939年,由深圳公明上村陈阿堡创制。

选用120天、3公斤重的本地黑棕鹅,经“两次烤制法”,

先炭火烤20分钟,填入砂糖、南乳等料,再抹蜂蜜烤15分钟。

传统陶缸烤炉赋予其“皮脆如纸、肉嫩多汁”的灵魂,上世纪90年代部分改用不锈钢炉,

但老字号仍坚持古法,保留炭香与烟火气。

当地人吃烧鹅必配濑粉,称作“金鹅银濑”。

鹅皮脆得“咔嚓”一声裂开,肥油在齿间化开,鹅肉却嫩得能抿化,蘸点秘制咸料,

连骨头都吮得干干净净。

本地人常说“未吃公明烧鹅,白走一趟深圳”,这口鹅香,

藏着岭南人对“肥而不腻”的极致追求。

深井烧鹅

源自广州黄埔深井村,六百年古村养出“鹅中极品”。

南宋末年流亡宫廷秘方传至岭南,经村民改良:

选用清远乌鬃鹅,充气使皮肉分离,填五香烧鹅盐、蒜蓉等秘料,荔枝木炭吊烧,

皮脆如玻璃,肉嫩多汁,咬下“咔嚓”一声,油香混着果木香直窜鼻腔。

当地老饕常说“好食到舐指”,连骨头都浸足卤汁,吮吸有声。

这口烧鹅,是广东人的“味觉乡愁”。

喜宴必上,街市档口现烤现斩,阿婆拄拐排队也要买半只。

港澳传承其法,香港深井村更成“烧鹅圣地”,游客专程打卡。

皮脆肉嫩的秘密在古法“深井”,

泥窑炭烤,火候精准,三十分钟出炉,外焦里嫩不油腻。

如今虽用不锈钢炉,但果木香魂未改,配酸梅酱解腻,一口入魂,真乃“岭南三宝”之首。

古井烧鹅

得从七百年前崖山海战说。

南宋御厨逃难至新会古井,将宫廷秘制烧鹅手艺传女,

女嫁古井后技艺落地生根,如今已是省级非遗。

这鹅选本地乌鬃鹅,养在鱼塘边跑足三个月,

皮脆肉嫩带荔枝木香,甜中透着陈皮陈韵,

堪称“皮脆汁美,肉香甘甜”,咬一口“掂过碌蔗”(粤语,指非常棒)。

做法讲究“三晾三烤”:

鹅身抹麦芽糖风干三小时,荔枝木明火慢烤五十分钟,中途需“烧了冻凉,凉了再烧”保脆皮。

如今古井烧鹅不仅是乡愁符号,更成侨乡文化载体,逢年过节游子归乡,

必点一碟烧鹅配酸梅酱,咬下第一口,便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兴化熏烧鹅

江苏兴化的“非遗”魂,虽名“熏”实为卤汁慢煮的绝活。

本地草鹅饮里下河清水、食水网滩涂草,肉质紧实脂匀,堪比“肉中君子”。

老卤传承百年,每日添料续汤,越老越香,直叫人“闻到开胃口,进口即化”。

制作时,鹅需冷水浸、残血净,再经擦盐、抠卤、复卤、烫皮、烘干、卤煮六道关,

炖足五十分钟方成,

皮脆得能“咔嚓”裂开,精肉红艳赛朱唇,肥肉白如雪,酥烂不腻,满嘴生香。

这鹅,是兴化人的“夜酒搭子”。

傍晚时分,小院或街角支桌,一碟熏烧鹅、二两宝应二曲,再配点花生米、臭干儿,便是“肯与邻翁相对饮”的市井烟火气。

如今,它已列入“非遗”名录,成为兴化美食的“硬挣”代表,

让人一吃就懂,这味道,有根有魂。

鹅在炉里转了几百年,油花滴在火里滋滋地响。

人说吃的是鹅,其实品的是日子,

清明案头的供奉,喜宴桌上的热闹,夜半巷口的独酌。

你看那鹅颈还泛着油光,像不像谁家厨房窗里,刚端出的那段人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