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下,诸葛亮是哪里人。臣本布衣,如泥土般在南阳的田野中默默耕耘,只为在这乱世中保全性命,而无意于诸侯之间的名利。这便是《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由诸葛孔明向后主刘禅倾诉他的心声。
“躬耕”,字面意思是“亲身耕种”,它揭示了诸葛亮生前曾在河南南阳的田野中辛勤劳作的情景。每当人们提及南阳,心中总会浮现出那片位于河南南部的地级市——河南南阳。这个地方,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因诸葛亮而名扬四海,让人们对他的籍贯有了深深的敬仰。
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阳人、诸葛亮河南籍、诸葛亮老家河南南阳等说法,这些说法似乎印证了许多人的观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这里的“南阳”并非指河南的南阳,而是指襄阳的隆中山。在历史上,襄阳曾属于南阳郡,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自己的故乡描述为“躬耕于南阳”。他并非河南南阳人,而是湖北襄阳人。这并非对河南南阳的贬低,而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
因此,我们应该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避免误解和误导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历史事实,不盲目崇拜和轻信传言。
01 东汉末年的南阳如若回到东汉后期,那时的南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横跨湖北、河南两地,甚至还涵盖了随州、枣阳、襄阳、十堰等地,它们与河南平顶山共同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南阳郡画卷。在三国时期,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英雄的辉煌与荣耀。
诸葛亮那封深情的信件中,“躬耕于南阳”其实是对这片广袤土地的谦逊称谓。他并未提及自己的确切出生地,只是轻描淡写地表达了自己曾在这片土地上劳作过。他以一个平民的身份,感激先皇的知遇之恩,也感激先皇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这片风土人情丰富的土地上,诸葛亮种下了梦想与希望的种子,最终成就了三国时期最为辉煌的历史篇章。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对智慧和勇气的最好诠释。如今,当我们回首那段历史,不禁为这片土地曾经孕育出的英雄和伟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02 襄阳之争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南阳和襄阳两地可谓是唇枪舌剑,然而,部分人士的看法却让人啼笑皆非。他们竟然认为诸葛亮是河南人或湖北襄阳人,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三国志蜀书三十五卷》明确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叔父诸葛玄都有古籍记载可循。而这个琅琊阳都,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诸葛亮,这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原本出身于一方豪族。然而,在他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的叔叔诸葛玄为了他的生计,将他与他的兄弟诸葛均送到了袁术处任豫章太守。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们。原本以为可以担任的官职被别人给顶替了。此时,诸葛均与刘表有些交情,于是他们辗转来到了刘表处投靠刘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的叔父诸葛钧也去世了。年纪已大的诸葛亮就在南阳务农,过着平凡的生活,直到被刘备发现并重用。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他觉得自己可以和管仲、乐毅相比,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有着山东大帅哥的形象,身高约1米85,面容俊秀,气宇轩昂。
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深感自己肩负重任,于是他写信给刘禅,题为《出师表》。这封信详细描述了诸葛亮从何处来,何时到这里来,以及他在来这里之前所从事的工作。同时,他也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和如何壮大蜀汉的策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被很多人熟知甚至耳熟能详。然而,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看到这句话就认为诸葛亮是南阳人。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想要研究历史,首先要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个事情的全部经过。不能因为一句话就将其排除在外,让他盖棺论定,那是错误的。
04 总结尽管如今诸葛亮的故乡诸葛镇诸葛村广泛分布,例如浙江兰溪,但诸葛亮出生的那个村落,如今真的不叫诸葛村,而是沂南县的孙家黄疃村。或许是因为当地宣传力度不足,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