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明代徐霞客「游云南」时「住山洞」?遇到下雨,山洞里比客栈干

崇祯十二年八月,云南永昌府下起了连绵的秋雨。一个穿着粗布短衫的中年人蹲在山路边,望着前方被雨水泡得泥泞的驿站叹气——他就

崇祯十二年八月,云南永昌府下起了连绵的秋雨。一个穿着粗布短衫的中年人蹲在山路边,望着前方被雨水泡得泥泞的驿站叹气——他就是已经51岁的徐霞客。这趟云南之行,他已经走了快两年,此刻身上的行囊被雨水打湿了大半,最要紧的《游记》手稿却得小心护着。随从劝他去前面的客栈避雨,他却摇了摇头,转身钻进了旁边一处不起眼的山洞,“洞内石坪干爽,竟比客栈更宜栖身”——这一幕,被他清清楚楚写进了《徐霞客游记》里。

1. 徐霞客住山洞不是“穷讲究”,是云南旅途的“生存智慧”

很多人以为徐霞客住山洞是因为没钱住客栈,其实翻开《徐霞客游记》就会发现,这位“千古奇人”住山洞更多是出于实用考量。在云南游历的300多天里,他至少有十余次明确记载住山洞的经历,从大理的蝴蝶泉附近到永昌的打鹰山,从丽江的雪山脚下到曲靖的丹霞岩壁,山洞成了他旅途中的“移动客栈”。

崇祯十一年十月,徐霞客在大理探访感通寺时,突然遭遇暴雨,“雨势骤猛,山径成河”。他原本计划住寺内僧房,但僧房建在低洼处,雨水已经漫进了门槛。这时他发现寺后有一处天然岩洞,“洞高丈余,广可容十数人,洞壁石纹如锦,地面无一丝潮气”。他当即决定在洞内过夜,还在游记里调侃:“僧房虽暖,不及石洞之干爽;香火虽盛,不如石泉之清甜。”

更有意思的是,徐霞客还会“挑拣”山洞。他在《滇游日记四》里记载,选择山洞有三个标准:一是“背风”,洞口最好朝向东南,避开云南常见的西风;二是“高燥”,洞底要高于地面,防止雨水倒灌;三是“有泉”,附近要有洁净的水源,方便取水做饭。这种选洞智慧,放到现在户外露营圈,都算得上是“资深玩家”水平。

2. 下雨时山洞比客栈干?明代云南客栈的“真实条件”有点惨

“山洞比客栈干”听起来像反常识,但结合明代云南的客栈条件,就一点不奇怪了。徐霞客在游记里,没少吐槽云南的客栈。当时云南交通不便,除了府城、州城的客栈稍好,沿途的乡村客栈大多是“茅草为顶,泥土为墙”的简易建筑。

崇祯十二年五月,他在云南姚安府住过一家路边客栈,“屋漏如筛,床榻皆湿”。因为茅草屋顶年久失修,下雨时雨水直接漏下来,他只能把行李搬到桌子上,自己蜷缩在墙角避雨,“一夜听雨打茅顶,如鼓点密集,竟无片刻安宁”。还有一次在永昌府的客栈,地面是夯实的泥土,下雨后返潮严重,“晨起穿鞋,鞋底粘泥三寸,被褥湿冷如浸水中”。

反观山洞,因为岩石的阻隔作用,只要不是山洪暴发,洞内通常能保持干爽。徐霞客在永昌打鹰山住的山洞,甚至还记录了一个细节:“洞壁有天然石槽,雨水沿槽流出洞外,地面石坪干燥如晒,夜宿其上,竟无虫蚁滋扰。”对比之下,客栈的“湿冷”和山洞的“干爽”,换谁都会选后者。

3. 不止住山洞:徐霞客云南之行的“硬核生存指南”

住山洞只是徐霞客云南旅途的一个缩影,这位旅行家的“生存技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硬核。他不仅会选洞,还会在山洞里“改造环境”——用石块垒成简易灶台,收集枯枝生火取暖;把带来的油布铺在石坪上当褥子,既能防潮又能保暖。甚至在没有食物的时候,他还会在山洞附近采摘野菜、野果,“滇中野菜甚多,如苦菜、蕨芽,煮之可食,味虽寡淡,却能果腹”。

更让人佩服的是,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徐霞客从未中断过《游记》的写作。他在山洞里点着松明火把,借着微弱的光记录当天的所见所闻,小到岩石的纹理、泉水的味道,大到山脉的走向、民族的习俗,都写得细致入微。现在我们能看到《徐霞客游记》中关于云南的16卷内容,很多都是在山洞里完成的。

4. 古今对话:徐霞客的“山洞智慧”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

放到今天,我们可能不会再为了避雨住山洞,但徐霞客的“实用主义”旅行态度,却和现在的户外露营潮流不谋而合。现在很多露营爱好者选营地,依然会遵循“背风、高燥、近水”的原则,这和徐霞客选山洞的标准几乎一致。甚至有户外博主调侃:“徐霞客才是中国最早的‘露营博主’,只是他没有手机拍视频而已。”

更重要的是,徐霞客在旅途中展现的“随遇而安”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他不会因为住山洞就抱怨条件艰苦,反而能发现山洞的干爽、石泉的清甜;不会因为下雨就中断行程,反而能观察到雨中山林的别样景致。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正是他能完成万里遐征的动力。

读完徐霞客在云南住山洞的故事,你是不是也对这位古代旅行家多了几分敬佩?如果换成是你,在暴雨天遇到“湿冷客栈”和“干爽山洞”,你会怎么选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要是你还想知道徐霞客在云南其他有趣的经历,比如他怎么喝到“雪山神泉”,怎么和当地少数民族交流,都可以留言告诉我,咱们下次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