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一名女子打车时因拒付高速费被司机送回起点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
据报道,这位女乘客打车时,自己主动要求司机走高速公路,说这样能快点儿到地方。但等车快开到目的地的时候,她却不肯付高速费,还说“司机已经垫钱了,我不用再给”,甚至直接甩话:“我没钱,我不给,有钱也不给!”
司机跟她吵了半天,没结果,一气之下就调头把女的送回了上车的地方。后来女乘客报警了,这事儿才算暂时平息。就这么个十几块钱的小事,却在网上吵翻了天,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表面上看,这只是“该谁付钱”的问题,实际上是乘客、司机、平台三方的博弈。如果每个人都不守规矩,想赖就赖,那出行行业真的就乱套了。在这件事里,乘客和司机都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按道理说,打车平台的规定很明确:如果乘客要求走高速,产生的过路费应该由乘客出,司机收钱是合理的。但司机半路把人送回去,也不合适,因为从乘客上车开始,司机就有责任安全送到地方;如果乘客赖账,司机应该通过报警或者找平台解决,而不是用硬刚的方式把事情闹大。而乘客那句“没钱不给”,明显是耍赖,既然自己选了走高速,就该想到要多花钱,这种赖账行为说白了就是想白嫖。
有意思的是,网上很多人支持司机,觉得他做得解气。这种“爽”的感觉,其实是因为大家同情司机维权难。现实中,司机遇到乘客赖账,经常两头难:报警吧,流程太麻烦;找平台吧,追款慢还得自己举证。所以有的司机就忍不住用极端方式出气,比如这次直接送回起点。
以前在浙江和深圳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有乘客赖高速费,被好几个司机拉黑,或者吵几个小时。一直以来,平台都偏袒乘客,司机维权确实不容易,虽然规矩是清楚的,但执行起来却非常费劲,导致有司机干脆“以暴制暴”,把问题从“该不该付钱”升级成“谁更不讲理”。
为什么这种事儿老发生?根子上是大家没真正把规矩当回事。过路费该谁付,本来没啥可争的,但乘客可能觉得“耍赖也许能省点钱”,司机则因为乘客耍小聪明坚决不惯着。
要想减少这样的矛盾,还得平台优化规则,比如说打车前,平台有没有用弹窗或语音清楚告诉乘客要付高速费?有没有方便的渠道让司机快速追款?社会有没有对赖账的人进行惩罚?这些环节缺失了,规矩就只是纸上谈兵,反而让有些人觉得“谁凶谁有理”。
那么,高速费究竟应该谁来支付?滴滴平台表示,乘客与司机应该在出发前先协商好:哈啰顺风车则表示以乘客出发前的备注为准。
其他的平台也多数是支持司乘双方在出发前就要留下有凭据的协商记录,可以通过乘客备注,或者平台的沟通记录作为凭据,避免双方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