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老摆渡人李四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张三的情景。那是三十多年前的春天,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跪在渡口,对着滔滔河水发誓:“若有一天我能出人头地,定要在此修一座桥,让乡邻再不受这渡河之苦。”
李四当时刚接手父亲的渡船不久,被这青年的志气打动,不仅免了他的船资,还额外塞给他两个窝头。此后数年,张三每次过河求学,李四总是少收他几文钱,或是多等他片刻。
“李大哥,你的恩情我记在心里。”张三常常这样说。
十年过去,张三果然发达了。他在城里做起了药材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县里有名的张员外。而李四依旧在渡口摆渡,撑船的竹篙换了一根又一根,腰背渐渐弯了。
“是时候建桥了。”某个集市日,张三站在渡口宣布。乡邻们欢呼雀跃,纷纷捐款,张三自己也出了大头。李四虽然担心生计,却也支持建桥——他记得年轻时的誓言,也为张三感到骄傲。
桥建成那天,鞭炮震天响。张三站在桥头剪彩,面对乡邻的称赞,他只是谦虚地摆手:“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唯独没人注意到,李四的渡船被拴在新桥下游,随波起伏,孤零零的。
桥通后三个月,李四的生计断了。他去找张三,希望在张家的货栈谋个差事。
“李大哥,不是我不帮你,现在生意难做,实在没有闲职。”张三在气派的书房里接待他,语气依旧亲切,眼神却已不同。
李四沉默片刻,点点头走了。他回头时,看见张三家门口挂着“造桥功德张府”的牌匾,在夕阳下闪着金光。
一年后的暴雨夜,山洪暴发,新建的桥在洪水中轰然倒塌。消息传来时,张三正招待县太爷做客,闻讯面色大变——他第二天急需过河签一桩大生意。
“快去叫李四!”张三急忙吩咐下人。
仆人回报:“老爷,李四三个月前就搬走了,听说去了外地女婿家。”
“渡船呢?”张三焦急地问。
“桥建好后,那船就一直拴在河边,没人管,大概早就被洪水冲走了。”
雨夜中,张三望着汹涌的河水,第一次感到无计可施。对岸的生意和信誉,随着断桥一起崩塌了。
远处下游,李四的破船半沉在岸边,绳索早已断裂,像极了某种隐喻。
河水滔滔,无声地记录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