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山下乡”,老一辈人可能都有一堆回忆。这场从1950年代中期到1978年的大运动,把几千万城市里的知识青年送到了农村和边疆。
那时候的年轻人,背着行李,坐着火车,甚至走路去乡下,干农活、学劳动。毛主席为啥要搞这么大的阵仗?现在回头看,才慢慢明白这背后的深意。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1949年,全国一片百废待兴。城市要搞工业化,农村得保粮食,可这两块儿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19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上马,城市工厂多了,农村劳动力却跑去城里打工,导致乡下人手不够。
到了1958年,好心办坏事,经济崩了盘,城市里工作岗位不够用,年轻人找不到活儿干。这时候,毛主席就琢磨,能不能把城市里的年轻人往农村送一送?既能解决城里人多压力大的问题,还能给农村添点活力。
1955年,他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写按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话一出,算是开了个头。后来,特殊时期又把这事儿推到了顶峰,变成了一场全国运动。
新中国头十年,城市人口猛涨,尤其“大跃进”后,经济一团糟,工厂关了不少,年轻人没地儿去。据统计,1962到1966年,129万城镇青年被送去农村。这招挺直接,把人从城里挪到乡下,既缓解了失业问题,也给农村添了劳动力。
再说农村,那时候农业合作化刚起步,缺文化、缺技术。毛主席想着,城里的知识青年好歹念过书,能帮着修水渠、种地,甚至教村里人点新法子,搞不好还能把农业弄得更现代化。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登了他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这话一落地,运动就火了。他想让这些年轻人下地干活,跟农民一起吃苦,改改那股“书生气”,培养点社会主义的硬骨头。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拉近城乡差距。毛主席老早就说,要缩小“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让城里娃去乡下待几年,亲眼看看农村啥样,兴许能少点隔阂。
到了1960年代中期,特殊时期搞得全国乱哄哄。红卫兵满街跑,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年轻人没学上也没活干。
据统计,1966到1968年,400万“老三届”(66、67、68届毕业生)闲在城里。
上山下乡最早是1955年的事儿。河南郏县有批中学生自愿回乡干农活,毛主席还表扬了,说这帮年轻人有觉悟。从那时候起,政府就鼓励城里青年去农村“锻炼”。
像邢燕子这样的典型人物被宣传得挺火,好多人受鼓舞,自己报名下乡。到1958年底,全国有100多万青年去了农村。
这会儿的运动还算温和,年轻人多是自愿去的,带着一股子热情,想为新中国出力。他们帮着修路、建学校,干得挺起劲。
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情况变了。1968年送了200万青年下乡,1967到1976年,总共1400多万人被动员起来。
这次不是你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而是组织上安排,政治压力在那儿摆着,不去都不行。
青年被送去的地方分几种:
插队:直接住村里,跟农民一起干活,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房。
国营农场:去那种大农场,干活有组织,条件稍微好点。
建设兵团:尤其在新疆、黑龙江这些边疆,干活还得扛枪,半军事化。
其中插队的日子最苦,粮食少,房子破,干活累;农场和兵团稍微强点,但劳动量也不小。
对下乡的青年来说,这段日子是苦乐参半。不少人在农村学会了种地、修东西,吃苦耐劳的本事练出来了。有的还跟当地人处成了朋友,收获了人生经验。比如有人后来干大事儿,可能就跟这段经历有点关系。
但负面也不少。教育被打断,好多人没机会上大学,职业路走得磕磕绊绊。农村条件差,吃不饱、住不好是常事,有些地方还有欺负人的事儿,尤其是女青年,日子过得更艰难。
年轻人去了农村,确实干了不少活儿。修水渠、建学校、种新作物,好多地方因为他们发展快了点。他们还带去点城里的文化,比如教书、演戏啥的,村里人看着新鲜。
可问题也来了。人一多,粮食不够分,住房也挤。有些村子本来就穷,多来几张嘴,反倒成负担。加上城里来的和本地人有时候合不来,闹点小矛盾也不少见。
1970年代中期,特殊时期快结束了,国家政策也调头。1977年高考恢复,好多下乡青年一看有回城的机会,赶紧报名考试。那年冬天,570万考生挤破头,里面不少是知青。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说不再搞上山下乡,1980年正式停了。
回城不是件容易事儿。城市工作岗位不够,返城知青一度成了待业大军。政府后来开了些工厂、搞了服务业,才慢慢把这帮人安置下来。
这场运动造就了一批能吃苦、有韧性的人。他们在农村熬过几年,回来后赶上改革开放,很多人成了工程师、老师、老板啥的,为国家发展出了力。还有人因为这段经历,更懂基层,干活儿的时候多考虑老百姓。
城里青年去了乡下,把技术、文化带过去,农村多少进步了点。他们也从农民那儿学了东西,回来后对农村问题看得更清楚。后来搞农村改革,可能也有这帮人的影子。
这运动到底好不好,到现在也没个定论。有人说它锻炼了人,帮了农村;有人说它毁了一代人的前途,浪费了人才。估计是时代逼出来的招儿,有得有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