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30 日,海南华铁(603300.SH)一则终止 36.9 亿元算力服务协议的公告,在资本市场掀起轩然大波。这份曾让公司股价 “一飞冲天” 的合同,短短 7 个月后便因 “市场环境变化及未收到订单” 草草收场,不仅暴露了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问题,更折射出当前算力租赁行业的诸多乱象。

一、从涨停到跌停
时间拉回 2025 年 3 月,海南华铁宣布其子公司与杭州某公司签订 36.9 亿元算力服务协议,合同预计在 5 年内每年为公司贡献约 7 亿元营收,这一数字占公司 2024 年营收的近七成。如此 “重磅” 合同的落地,迅速点燃了市场情绪。公告发布后,海南华铁股价开启 “狂飙模式”,从 4.76 元 / 股一路飙升至 13.26 元 / 股,连续收获三个涨停板,股东人数也随之从 4.6 万户激增至 22 万户,市场对公司算力业务的期待值被拉满。

同期,互动平台上有投资者抛出订单取消的传闻,引发部分市场担忧。但海南华铁当时明确否认,称该传闻为 “市场谣言”,进一步稳定了投资者信心。
然而,半年多后的 9 月 30 日,剧情发生 180 度反转。海南华铁公告确认终止上述算力服务协议,理由是 “市场环境变化及未收到订单”,并表示合同未产生实际履约行为,未对公司财务状况造成实质影响。
几乎在同一时间,公司第二大股东胡丹锋的操作也引发争议。他终止了原计划减持 2.22% 股份的方案,转而承诺增持 3000 万至 5000 万元。这一系列动作让市场质疑声四起,不少投资者认为公司此举或存在 “维稳” 股价的动机。
十一长假结束后,市场情绪彻底爆发,海南华铁股价连续跌停,与此前的涨停形成鲜明对比,投资者损失惨重。
对于海南华铁合同终止一事,上交所反应迅速,在公司公告发布当晚便下发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及管理层就信息披露问题作出详细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海南华铁首次在信息披露上 “栽跟头”。早在 2021 年,公司就因矿机采购信息披露不及时被通报批评。此次合同从签订到终止,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再次受到拷问,也让市场对公司治理能力产生疑虑。
二、算力市场火热下的 “神秘乙方”
随着 AI 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算力即生产力” 已成为行业共识。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算力赛道成为资本市场的 “香饽饽”。
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原本主业与算力无关的企业纷纷跨界布局。海南华铁便是其中之一,其主业为高空作业平台租赁,2024 年海南国资入主后,公司宣布向算力领域转型,不仅宣称获得 66.7 亿元订单,还计划投资 10 亿元建设智算中心。然而,从公司半年报来看,并未单独披露算力业务收入,转型进展始终成谜。
海南华铁此次合作中,“杭州 X 公司” 的神秘身份成为事件的蹊跷之处。从合同签约到终止,合作方始终以 “X” 代称,公司以 “商业秘密” 为由拒绝披露具体信息。
令人意外的是,这种 “神秘乙方” 现象在算力租赁领域并非个例。某家同样跨界进入算力租赁的上市企业,在监管要求每月发布的公告中,乙方单位均以字母代号指代,信息透明度极低。

在业内人士看来,算力市场虽前景广阔,但对技术和资金储备有着极高的门槛。部分企业 “高调宣传” 算力业务,却对合作方信息讳莫如深,这种操作更像是通过概念炒作进行 “市值管理”,而非真正深耕算力领域。对于企业而言,唯有夯实技术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在算力市场长久立足。
(3) “暴雷” 频发,行业风险不容忽视
海南华铁 36.9 亿元算力合同终止事件,看似偶然,实则是算力租赁行业 “暴雷” 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类似的合同终止案例屡见不鲜,且涉及金额不等。

2025 年 4 月,莲花控股因 “宏观政策影响” 终止了 5.55 亿元算力合同,并支付 200 万元补偿金;2024 年 11 月 12 日,锦鸡股份公告称,全资子公司英智创新与缔息云联价值超 9 亿元的算力租赁合同终止;2024 年 10 月 30 日,ST 农尚全发布公告,旗下子公司武汉芯连微与银盾云的算力租赁合同解除,还将 32 台算力服务器以 7000 万元的价格出售;2024 年 10 月 25 日,北京飞利信因 “服务器缺货” 终止总金额近 11 亿元的算力租赁服务合同;2024 年 10 月 11 日,鸿博股份公告,全资子公司英博数科解除与紫光晓通于 2023 年 7 月签订的算力设备采购合同,后续通过第三方设备采购进行替代……
阶段的推理成果会被累积并传递至后续阶段,形成知识的持续演进。这种渐进式的推理机制,不仅增强了思维过程的稳定性和结果准确性,也使得推理路径清晰可循,
回顾这些案例,2024 年 10-11 月曾是跨界算力租赁合同 “暴雷” 的高峰期。如今,时间来到 2025 年 10 月,恰好时隔一年,海南华铁 36.9 亿元这一 “史上最大金额” 算力合同暴雷,究竟是为行业乱象画上终止符,还是意味着新一轮 “暴雷” 周期的开启?答案仍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算力租赁行业的风险已不容忽视,相关企业需引以为戒,回归业务本质,而投资者也应保持理性,警惕概念炒作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