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 “水火无情,核更无情”,扎波罗热的老百姓算是把这话刻进了骨子里。10 月 7 号国际原子能机构刚发警告:扎波罗热核电站的核安全风险 “直线飙升”,这已经是 2025 年第三次拉响红色警报了。
这事得掰扯明白:这核电站是欧洲最大的,六个反应堆以前供着乌克兰四分之一的电,可自 2022 年俄乌冲突后就没安生过。现在俄方控制着电站,乌方时不时袭击周边,2025 年 7 月还炸断了外部电源,全靠柴油发电机撑着,国际原子能机构说这是 “极其危险” 的状态。更揪心的是,电站周围 1200 米内老遭炮击,最近一次无人机袭击就打死了一个平民,附近居民天天抱着辐射检测仪过日子。
一边是专家喊 “要出大事”,一边是老百姓抢着买碘片;一边是双方互相甩锅,一边是孩子问 “会不会像切尔诺贝利那样”。这核风险真要失控,谁来护着这些普通人?那些祖祖辈辈住在这里的人,能逃得过吗?
一、周边居民玛丽亚:辐射仪响不停,孩子不敢出门41 岁的玛丽亚蹲在厨房,盯着桌上的辐射检测仪发愁,屏幕上的数字跳个没完。“以前这玩意儿安安静静的,现在一天响八回,” 她指着窗外,2025 年 7 月电站失电那天,检测仪差点爆了表,“那天全家裹着被子蹲地下室,孩子哭着问是不是要爆炸,我只能骗他是打雷。”
最让她揪心的是 “躲无可躲”:“想逃去基辅,可路被封了;留在家里,每天听着爆炸声睡不着。” 超市里的碘片早被抢空,她托人从外地捎了两盒,藏在孩子书包里。邻居伊万更惨,上次炮击震碎了窗户,现在天天用塑料布糊着:“专家说风险加剧,可我们能去哪?这日子真是坐针毡,太煎熬了!”
二、电站员工安德烈:应急包随身带,最怕发电机停转38 岁的安德烈是电站的工程师,最近上班总背着个应急包,里面装着防护服、碘片和家人照片。“六个反应堆都停了,但还得靠电冷却,要是柴油发电机再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他压低声音,2025 年 9 月有次炮击离柴油库才 400 米,“当时我们全攥着灭火器,手都抖了。”
最让他窝火的是 “两头受气”:“俄方让我们 24 小时值班,乌方说我们‘助纣为虐’。上次给家人打电话,老婆哭着说被邻居骂,我这心里像插了把刀。” 员工宿舍最近遭了无人机袭击,大家只能睡在电站地下室。安德烈摸出照片:“我不是政客,就是想保住电站、保住家,咋就这么难?这班真快扛不住了!”
三、国际观察员莉娜:炮弹壳堆成山,谈判像演戏29 岁的莉娜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观察员,刚从电站出来,笔记本上画满了炮击点。“光是 9 月就有三次袭击,地上的子弹壳能堆成小山,” 她翻着记录,双方都说是对方干的,可没人愿意让第三方调查,“上次格罗西总干事来视察,刚走就又炸了,跟故意打脸似的。”
最让她无奈的是 “没人管老百姓”:“我们写了 10 份警告报告,可双方还在抢地盘。有次去村里考察,老人拉着我手问‘能活多久’,我根本答不上来。” 她见过电站员工偷偷给家人送吃的,也见过孩子捡弹壳玩。莉娜红着眼:“这不是政治筹码,是 200 万人的命啊!再这么闹下去,真要出大事故,谁担得起?”
检测仪的数字跳得再快,赶不上谈判的进度;应急包备得再全,抵不过炮弹的威力;警告发得再多,拦不住冲突的升级。玛丽亚的检测仪、安德烈的应急包、莉娜的笔记本,都在说着同一个理:核安全从来不是 “博弈工具”,是孩子的笑脸、家人的团圆、安稳的睡眠。俄方要守电站没错,可别拿民生当盾牌;乌方要夺地盘也行,可别拿核安全赌输赢;国际社会要呼吁克制可以,但别只动嘴不动手。要知道,每个辐射仪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恐惧,每个应急包都装着对家人的牵挂,那些 “战略据点”“能源安全” 的术语背后,都是想活着的普通人。
真该问问那些决策者:当妈妈抱着孩子躲地下室,当工程师背着应急包上班,当观察员对着弹壳流泪,你们口中的 “利益”“主权”,能换命吗?能让辐射仪安静吗?老话说 “覆巢之下无完卵”,要是真为大家好,就该立刻停火,把电站交给中立方管 —— 毕竟对扎波罗热人来说,能踏实吃饭、能让孩子出门玩、能睡个安稳觉,比啥 “战略成果” 都金贵,不是吗?这核阴影下的日子,真的经不起再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