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半,头发花白的陆奶奶牵着两岁半的孙子,熟门熟路走进老幼共托园。孙子被托管老师接进托育园玩耍,她进了老年活动室,拿起画笔和老友开始了一天的养老幸福生活。此时此景,“带孙难”和“养老闷”在老幼共托园同时得到解决。
这一幕正在全国各地悄然上演。
在西安市高新区康养产业观察打造的“0-100岁亲亲宝贝共托园”里,白发老人和幼童相邻而坐玩桌游;钢琴室里,年龄相差70岁的“忘年交”四手联弹,这里的老人高兴地说:“在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感觉年轻了”!“老幼共托”模式以每天不到100元的普惠价格(西安养老日托月费大概3500元左右),破解了中国家庭的“一老一小”照护困境。
老幼共托模式已在全国形成多点开花之势。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因地制宜推出各种创新模式,不断探索:
江苏连云港:利用幼儿园闲置空间改造的“老幼共托”综合体,0-6岁儿童占据2/3空间,剩余区域变身老人助餐点和社区中心。
重庆高新区:打造全市首个社区“老幼共托”样板,虎溪街道溪畔会客厅盘活2000平方米闲置资产,引入27家专业机构,形成“公益+低偿+有偿”服务链。复兴寺“老幼共托”园投用半年已服务老人超6000人次、儿童1500余人次。
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新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划出180平方米打造儿童空间,成为北京市首个社区普惠型养老育幼一体化试点;椿树街道更在四合院内嵌入“小小椿芽托育园”,让老幼在传统建筑中和谐共处。
深圳宝安区:航城街道明珠党群服务中心内,长者服务站与普惠托育园隔窗相望,老人们看着孩子玩耍,“感觉自己都年轻了”。
此外,江苏宿迁、云南大理、山东郓城等地也纷纷探索闲置幼儿园改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托育融合等模式
“老幼共托”站点的走红,源于对中国家庭痛点的精准洞察。其核心优势在于三重突破:
资源盘活
闲置空间“一箭双雕”
面对人口结构“一降一升”,一边是全国幼儿园数量减少(2023年在园幼儿较上年减少534万人),另一边是养老空间严重不足。重庆高新区91所幼儿园中,66所存在学位空缺。老幼共托将闲置幼儿园空间转化为养老场所,如重庆裕安可艾幼儿园将三楼空置房改造为养老服务站,盘活资源。
成本革命:政企协同降门槛
税费优惠:国家规定2025年底前对社区养老托育收入免征增值税,所得税减按90%征收。
审批破壁:重庆高新区推行“一套材料、一窗办理”,审批时间从7天压缩至1天。
连锁运营:西安莲湖区引入鸿济康养等专业机构,共享中央厨房、师资平台,45分钟内热餐直达站点。
情感价值
代际交流的双向治愈
北京西城的直大爷道出精髓:“小外孙在驿站玩积木读绘本,我健身听课,偶尔去看看他,既安心又舒心。”老人偶尔化身“银发志愿者”教孩子做手工,孩子在互动中学习社交,真正实现“暮年治愈童年,童年照亮暮年”。
成功的老幼共托项目背后,是精细化运营体系的支撑。
空间设计的智慧
时段分隔:连云港葵花社区将老年课堂设在早9点/下午3点半,贴合接送孩子时段。
功能共享:北京驿站助浴室旁设积木墙,实现安全设施复用。
独立动线:深圳明珠中心通过阳台视觉联通老幼空间,避免直接接触引发的卫生隐患。
人才共享实验
长沙万婴幼儿园总园长周隽发现:“年纪大的幼师能唱会跳,很受自理老人欢迎。”其园区开展3期培训,帮助幼师考取老年护理证。持证老年护理员也可协助儿童看护,化解托育行业人力过剩与养老护理员短缺的双重矛盾。
政策破冰行动
重庆发挥公共服务局“大部门制”优势,由民政牵头联合卫健、消防审批;西安莲湖区更是整合15个部门政策,量身定制嵌入式服务方案。这些创新正在打破“幼儿园归教育局、托育归卫健、托老归民政局”的体制壁垒。
仍面临现实挑战
信任壁垒:部分家长担忧“暮气影响朝气”或疾病传染。
人才瓶颈:年轻幼师对转岗养老存在抵触,复合型师资严重短缺。
标准缺失:尚无全国性老幼共托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
但曙光已现
政策东风:2024年《“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支持养老托育设施共建。
地方创新:长沙政协委员建议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清晰界定多部门职责。
专业升级: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呼吁制定老幼共托国家标准,推动质量提升。
傍晚,“0-100岁亲亲宝贝共托园”里飘出琴声,白发老人布满皱纹的手和孩子稚嫩的小手共同按响琴键,《欢乐颂》的旋律在夕阳中流淌。西安莲湖区计划到2025年新建16个服务综合体,重庆高新区将在更多社区推广“老幼共托”。当越来越多的社区响起隔代人的欢笑声,“老幼共托”将不再只是民生工程,它终将成为中国式养老育幼的温度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