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夏秋之际,李敏随队伍抵达湖南长沙。回到北京后,毛主席询问她的行程,得知她到了长沙却未去韶山,毛主席立刻严厉批评了她。
你不该对家乡的亲友这么冷淡……
多年以来,李敏始终无法理解父亲为何对她未回韶山一事如此愤怒。直到11年后,她与丈夫孔令华重返韶山,完成父亲生前的最后心愿。在亲眼目睹叔叔毛泽连家中的生活状况时,李敏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在那一瞬间,她终于理解了父亲临终前留下的嘱托,也明白了父亲当年为何总是情绪不稳。父亲一生坎坷,经历了无数风雨,这些经历让他变得敏感易怒。他曾试图通过坚强外表来掩盖内心的脆弱,但生活的重压最终让他无法承受。她意识到,父亲的暴躁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父亲的遗嘱不仅仅是对她的期望,更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希望她能够避免自己曾犯下的错误,过上更加平和的生活。
【“我是国家的主席,不是毛家的主席”】
在湖南韶山,毛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毛主席的堂兄弟和族兄弟加起来有几十个。不过,在这众多兄弟中,毛主席对毛泽连和毛泽荣格外关心,主要原因有两点:
毛主席的祖父与毛泽连、毛泽荣的祖父是亲兄弟,这意味着他们的血缘关系更为紧密。
毛泽连的姐姐毛泽建,后来被毛主席家收养,成为毛主席的义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毛泽连作为首批从韶山前往北京拜访毛泽东的代表之一,他回忆道:“我们抵达时,主席刚从天安门城楼上的仪式结束,回到住所。”
毛泽连的言论虽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大成分,但本质上反映了真实情况。
1949年8月,湘潭地区获得解放,时任第四野战军138师师长的任昌辉考虑到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决定寻找主席的家人下落。经过毛泽覃岳母周陈轩的协助,部队人员成功找到毛泽连,并迅速将其护送至湘乡县城的师部驻地。
毛泽连长期忙于谋生,对外界动态知之甚少。直到任昌辉告诉他,他才得知自己的三哥毛泽东不仅健在,还成为了国家主席。
任昌辉确认了毛泽连与毛泽东的亲属关系后,温和地询问他是否有意愿去见毛泽东。毛泽连犹豫地回应,表示他确实很想见,但眼下农田的作物需要照料,家中年迈的母亲也离不开人照顾。
任昌辉说:“你先回家处理一下私事,之后再来找我们一起去北京。”
叶子龙向毛主席汇报有家乡的人来访时,主席的心情既激动又疑惑。激动的是,自从离开韶山后,已经多年未曾回去,对故土和亲人充满思念;疑惑的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怎么这么快就有家乡的人找到北京来了。
次日上午,毛泽连与表弟李柯在叶子龙的陪同下,踏入菊香书屋。这对兄弟已分离二十余载,重逢的情景自然感人至深。即便身为国家领袖,毛主席对故乡的深情和对亲人的挂念,与常人并无二致。
毛主席在和另外两人聊天时,发现毛泽连的眼睛不对劲,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他随即问起原因,毛泽连便如实说明了自己的眼疾问题。
在毛泽建遇害后,敌人闯入毛泽连家中搜捕。幸好邻居们提前报信,毛泽连一家才得以逃脱。那时毛泽连刚满16岁,为躲避追捕,他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漂泊,靠给地主做临时工维持生计。
毛泽连年轻时体格魁梧,地主们常雇佣他干活。不过,由于他是国民党通缉的要犯,地主们怕惹麻烦,只让他干活,不让他住在家里。
毛泽连在那段日子里,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常常露宿在外,饮食也没有保障。因为生活条件太差,他染上了“热眼病”。由于没钱治疗,他只能忍着,结果病情越来越重。左眼的病逐渐蔓延到右眼,最后两只眼睛的视力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几乎看不清东西了。
毛泽东得知事情经过后,感叹道:"这么年轻就失明了,真是令人痛心。"
在首都期间,毛泽东对弟弟毛泽连的眼疾深感遗憾,特意指派毛岸英与傅连璋陪同前往协和医院就医。出发前,毛泽东特别交代,要严格遵守医嘱,认真配合治疗。
诊断报告迅速出炉,毛泽连的左眼需要手术切除,这是治疗右眼的关键步骤。于是,毛泽连住进了协和医院。
毛泽连在左眼摘除手术后,医生提议安装假眼以改善外观。他对此犹豫不决,于是向毛主席征求意见。毛主席认为,既然视力已经恢复,假眼更多是装饰,没有实用价值,而且费用不菲。毛泽连听后表示赞同。
"既然三哥这么说了,那我就不去了。"
毛泽连在北京待了将近两个月,即将离开时,毛主席又一次邀请他和李柯一起聊聊。李珂借机向毛主席反映,希望他能帮助解决毛泽连的生活困境。毛主席听后沉思良久,随后用深沉的语气对两人说道:
作为国家领导人,我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而非仅仅代表某个家族。我的使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福祉。关于泽连面临的困境,地方政府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同时,个人也需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资金方面,我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绝不能利用我的身份或影响力去干预公共事务,这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毛泽连和李柯立即点头,表示会牢记毛主席的叮嘱。
【“泽连要算带了个好头,我的亲戚们都应该向他看齐。”】
毛泽连回到韶山后,一直铭记毛主席的叮嘱,从未向政府寻求帮助。然而,湘潭县委主动伸出援手,将他生病的母亲送往县医院接受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他母亲的病情并未好转,随后被转至长沙湘雅医院,但效果依然不理想。
毛泽连的眼病在北京迅速好转后,他决定和远房侄子一起给毛主席写封信,想安排母亲也去北京看病。很快,毛主席回信了,但信中婉拒了他的请求,并建议他不要在长沙停留太久,看完病后尽快回韶山。
在接到毛泽东的回信后不久,毛泽连又收到了毛泽东寄来的200元,用于资助他母亲的治疗费用。毛泽连深知毛泽东的用意,也理解为何不让他前往北京。于是,在母亲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后,他便陪同母亲返回了韶山。
就在毛泽连母亲的健康状况开始有所改善之际,毛泽连却遭遇了意外。他在一次开垦荒地时不慎从山坡上滑落,导致腿部严重受伤,只能卧床休养。看到家中主要劳动力倒下,毛泽连的母亲心情沉重,健康状况再次恶化。她向儿子和儿媳交代了家中的事务。
务必给润之写封信,让他安排你们到北京看病……如果你真的落下残疾,我那俩孙子以后可咋办……
毛泽连表面平静,内心却焦躁不安,连续多日辗转难眠。他始终牢记三哥的叮嘱,不能轻易给政府添麻烦。然而,面对眼前的巨大困境,他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
由于焦虑过度,毛泽连原本有所恢复的右眼视力再度恶化,逐渐模糊不清。这种情况让他陷入恐慌,担心自己不仅腿残疾,连眼睛也失明,整个家庭将陷入绝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毛泽连决定向毛主席写信寻求帮助。
毛主席那会儿正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工作。尽管他十分理解毛泽连的处境,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他觉得让毛泽连这时候来北京并不妥当。于是,他回信婉拒了毛泽连来京就医的请求。
毛泽连看完信后,悄悄收了起来。他明白主席三哥的想法,也理解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的立场。
毛泽连的母亲不久后去世了,面对悲痛欲绝的家人,毛泽连感到万分无助。母亲辛辛苦苦把他们兄弟几人抚养成人,如今他却无力承担母亲的丧葬费用,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痛苦。
毛泽连清楚,毛主席一直挂念着他母亲。在北京期间,毛主席多次打听老太太的身体状况,通信时也常汇款给老人家买药治病。现在母亲去世了,他觉得必须把这个消息告诉毛主席。
毛主席在得知消息后,立刻对毛泽连的处境表示关切。他随即致函自己的恩师毛宇居,详细询问了毛泽连的近况。为了帮助毛泽连渡过难关,毛主席还特意汇去了300万元(旧币),这笔钱主要用于毛泽连母亲的丧葬开支以及毛泽连本人的医疗费用。
毛主席深知毛泽连家中的困境,但他更希望毛泽连能自力更生解决问题。即便自己愿意提供一些援助,他也建议毛泽连尽量不去麻烦当地政府。
毛泽东始终坚持原则,拒绝为亲属谋取任何特殊待遇。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因个人关系而给予家人任何优待或特权。
毛泽连深知这300万元的价值,他利用这笔钱妥善处理了母亲的后事,治愈了腿伤,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且从未向当地政府求助或增加负担。毛主席对毛泽连的自立行为表示赞赏。
泽连的举动树立了一个优秀榜样,我家里人都该以他为标杆。
毛泽连在协和医院就诊期间,临行前,毛主席为每人准备了一只新皮箱作为礼物,唯独毛泽连收到的是主席本人使用过的旧皮箱。
1956年,毛泽连的眼病加重,不得不再次前往北京就医。毛主席在百忙之中抽空探望了他,并承担了所有治疗费用。毛泽连因为走得急,没来得及给主席三哥带礼物,心里很是愧疚。毛主席见状,只是摆了摆手,表示不必在意。
“别整那些虚的,咱俩谁跟谁,用不着这么见外。”
1959年,毛主席时隔32年重返韶山,毛泽连兴奋地一路小跑赶到毛主席的住处,但由于警卫严格,他未能进入。次日,毛主席设宴款待乡亲,特别叮嘱工作人员:
我有个堂弟,他失明了,麻烦你们派车去接他过来。
毛泽连走进屋时,毛主席立刻迎上去扶住他,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堂弟的腿伤看起来恢复得不错。毛泽连紧紧握住主席的手臂,心情激动,久久没有开口。
毛泽东请毛泽连夫妇坐下后,关切地询问他们家里的生活状况,特别关心油盐和粮食是否充足。毛泽连坦率地表示,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家里的粮食确实有些不够用。毛泽东听后,神情显得有些凝重。
面对挑战,逐步解决,保持冷静,别忘了你是毛泽连,我们是一家人。
毛泽连认真听完,深深记住了毛主席的叮嘱。
在当晚的庆祝活动中,毛泽连因心情愉悦,饮酒过量,拍照时已显醉态。毛泽东注意到了这一情况,但并未责备这位堂弟。活动结束后,他指示工作人员安排车辆,安全地将毛泽连及其妻子送回了家中。
【“我快不行了,有件事只好请你们做了”】
毛主席了解到毛泽连家庭经济拮据,但又不希望他直接向政府申请援助,于是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他缓解困境。除了定期为毛泽连家送去生活物资外,每年还额外寄给他200元作为经济支持。
这一寄就是二十年,直到七十年代初,毛主席年事已高,家庭开销也不小,实在无力继续承担,于是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
我年纪大了,希望政府能给予一些关怀和帮助。
随后,当地政府依据烈士家属的相关规定,每月向毛泽连家庭提供20元的补助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笔补助逐步提升至30元,最终达到35元。
1971年,毛泽东的健康状况明显下滑。一次昏迷后苏醒,他对前来探视的女儿李敏和李讷表示:“我的日子不多了,有件事得拜托你们。老家还有两位叔叔,生活艰难,连温饱都成问题,你们得常回去照看他们。”
这两位长辈,名为毛泽连和毛泽荣。
1976年,毛泽东主席突然去世,毛泽连得知消息后心情沉重,连续几天在公社忙着设置灵堂,为他的三哥守夜。对于毛主席,毛泽连不仅怀有深深的思念,还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表达这种情感。
“如果不是我三哥一直给我寄钱和物资,我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
毛泽连在毛主席子女的陪伴下,专程到北京参观了毛主席的遗体,期间多次悲痛落泪。每年到了毛主席的诞辰和忌日,他都会在家中进行纪念活动。到了晚年,尽管行动不便,他仍坚持拄着拐杖,不时前往毛主席的故居,进行缅怀和追思。
1977年,毛泽东逝世一周年之际,其女儿李敏与女婿孔令华前往韶山,了却先父心愿。在探访年迈的叔叔毛泽连时,目睹其清贫的生活状况,李敏不禁潸然泪下。她将随身携带的100元现金交给婶婶,并叮嘱道:"虽然父亲已经离世,但我们还在。希望二老照顾好自己,有机会来北京看看我们。"这一举动体现了李敏对长辈的关怀与责任感,同时也展现了毛泽东家族成员间的深厚情谊。
话音未落,泪水已夺眶而出,两人依依不舍地告别。
数年后,毛泽连的夫人张玉莲前往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李敏特意将婶婶接到家中,白天抽时间陪她四处看看,晚上还不忘关心她是否盖好被子。分别之际,李敏又拿出100元,对婶婶说这是父亲交代的。
李敏和李讷对毛泽连夫妻的态度如出一辙。
1984年,李讷与王景清在云南完婚后返回北京,途中特意在长沙停留,专程前往韶山参观。按照父亲的叮嘱,他们前往毛泽连家拜访,并送上100元以补贴其家用。
五年后,李讷和丈夫重返韶山,探望毛泽连及其家人。一声“叔叔”“婶婶”刚出口,李讷便泣不成声,难以继续言语。
李讷与亲戚们久别重逢,交谈间时间飞逝,转眼已近黄昏。考虑到家中孩子托付邻居照料,她不得不结束这次相聚。尽管原本计划多留几日,但出于对孩子独自在家的顾虑,李讷只能匆匆告别。临行前,她向叔叔婶婶表达了歉意,随即踏上了归途。
她特意叮嘱毛泽连的大儿子毛岸平,自己难得回来一趟,希望他能多照应下叔叔家的日常事务。
李讷的言辞让毛泽连一家感动得泪流满面。
毛泽东曾对毛泽连提出明确要求,毛泽连始终铭记于心,并将其作为家训传承给后代。他告诫子女务必遵循毛泽东的教导,不得随意向政府提出不合理要求,更不能利用与毛泽东的亲属关系谋求特殊待遇。这一教诲成为毛泽连家族的重要行为准则,体现了他们严于律己、不搞特权的家风。
那时候,不少人靠关系给自家孩子谋了个好差事。有人建议毛泽连去找毛主席,请他帮忙安排子女的前途,但毛泽连没这么做。他的三个孩子,也没借主席的名头捞到任何好处。
毛泽连的两个儿子始终生活在韶山,扎根于湖南的偏远山区,依靠自己的努力谋生。他的女儿曾参军入伍,但并未借助与毛主席的亲属关系获得晋升,退役后进入工厂,从事统计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
张玉莲谈及自家与毛泽东的关系时表示:"毛主席是个非凡的领袖。他不仅对我们提出严格要求,自己也言出必行。这样伟大的人物,即使离开了,我们也会永远铭记,并让子孙后代也记住他的事迹。"
毛泽连是毛主席韶山老家亲戚里,头一个去北京探望他的,也是去得最勤的。在毛主席的兄弟中,毛泽连家境最差,最让主席挂心。不过,毛主席从没利用职权帮他解决过私人问题,始终把“大家”的利益放在“小家”之上。
毛主席之所以深受群众爱戴,正是源于他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他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百姓疾苦,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主席都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困难。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让人民群众由衷地拥护和爱戴他。